周淑芳
【摘要】對于一名教師來說,需要根據社會對于教育事業的需求,在遵守高等教育法規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從而成為一名科學文化修養高,創造能力強,且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夠通過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的合格教師。文章對影響高職教師幸福感指數的原因及提升教師素質水平的對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師;幸福指數;影響因素;提升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課題《江西省高職教師幸福指數測量、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的階段成果,編號為JC161007。
一、影響高職教師幸福感指數研究
(一)影響幸福指數相關因素
1.教師個人因素。研究表明,職業怠倦與年齡、性別、性格都有很強的聯系。諸多個人因素在特定的環境及條件下對職業怠倦有一定的影響。國內普遍存在一些大學教師忽視客觀存在的條件,當某些目標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時就會容易產生失敗感,從而誘發倦怠情緒。也有某些高職教師雖然一直履行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久而久之因為沒有突破,看不到工作性質變化以及沒有因此獲得榮譽,體會不到成就感,而產生職業倦怠。大學教師性格不同導致職業倦怠程度不同,有些教師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他人溝通,內心經常焦慮,較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一些高職教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掌握程度與學習效果,不能主動積極地對待教學,體會不到教學的價值和樂趣,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和工作的意義,從而慢慢引發職業倦怠。
2.社會期望影響。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教學在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革新。面對新形勢的高要求標準,高職教師感受到很大壓力。首先,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順應新標準的全方位觀念;其次,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不以應試為目的而教學,而應以應用為目的來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改變要求具有應用新方法的能力、理論轉換為實踐的能力等。高職教師需要重新領會新的教學目標,除了穩固扎實理論知識外,還需要掌握交際技能、學習能力以及社會生產技能等。
(二)原因探析
近年來,教師作為特殊的助人行業,其中的職業倦怠問題在社會中日益顯現,并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職業倦怠是在長期的工作壓力下而產生的身心疲憊現象。心理厭倦和疲乏情緒不同于身體的勞累困乏。職業倦怠現象在服務性助人行業中廣泛存在,尤其在高職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期日漸凸顯。其中,高職教師是一個職業倦怠風險相對更高的群體,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學業發展均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探究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和成因并提出應對策略,這對教育事業發展以及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在工作中長期面對高強度壓力形成的主觀態度,從而表現出個人的情感狀態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導致精神疲勞和心理緊張。教師如果產生職業倦怠就很容易厭倦教育事業,不能很好地履行崗位職責,不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完成教育要求。高職教師工作性質決定了其需要長期承擔高強度的教學工作量,同時還面臨著科研工作以及職稱晉升等問題,導致其工作壓力普遍加大,尤其是步入職業生涯中期的高職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怠倦,不僅影響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發展,還會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發展。因此,關注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并及時給予矯正和解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成為合格高職教師的具體要求
(一)優良的師德師風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高職教師,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與道德品質,同時還需要熱愛教育事業,將自身對于教育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學習,在遵守法律法規與高職規章制度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其次,教師需要具備教育教學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與職業能力,在教學方面需要不斷地提高,不僅需要滿足教育教學能力標準要求,同時還需要貫徹國家與高職所制定的教學方針,執行相應的教學計劃,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再次,一名合格的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從素質與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在教育過程中,需要以耐心和寬容的態度來教導學生,對待教學中的問題需要秉承認真鉆研的態度,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提高,教學中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二)需要具備良好的業務素養
高職教師的業務素養,不但是高職學校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體現,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高職教師,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教師的業務素養不僅包括對所教科目的知識儲備水平,還包括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地依靠理論知識來進行教育,更加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使課堂中所教的理論知識能夠順利為學生所接受,并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與主動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你教我學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成為知識學習的引導者,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需要關愛學生,理解并尊重學生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人才培養。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關愛每一位學生,理解并尊重學生。學生年齡尚小,天性貪玩,對于學習往往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還需要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不能放棄學生,也不能僅以成績的高低來判斷學生的好壞,應當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的提高,根據不同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提升高職教師幸福感指數的有效對策
(一)提高高職行政能力
調整高等教育的格局,能夠有效優化高職的學科結構,提高高職教學質量與辦學層次,擴大教學規模。而高等教學的格局調整對于高職行政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高職行政能力必須要滿足高職教學的格局調整,不但需要保障高職教育格局調整的實現,同時還需要完善高職行政工作制度與規范。高等教育法規的完善是體現各級行政部門制度化與規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有效約束高職行政部門的各項行為,使其能夠按照所制定的規則制度開展相應的工作,不僅提高了高職行政工作的辦事效率,而且能夠為高職的發展與行政工作確定明確的方向,達到提高高職行政能力與高職教學質量的效果。endprint
(二)完善高職院校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以教育基本法為基礎的一系列國家法律法規與地方的行政法規,同時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也開展了相應的清理工作,主要是對現階段不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與調整,保證我國法律、法規與我國各項的規章制度一致,否則就很難使高等教育法律與國家所制定的法律體系保持一致。因此,完善高等教育法規是國家法律在高職統一實施的重要法律保障。若是高等教育法規與國家法律體系不相符,不但會制約高職規章制度的建設,還會影響高等教育法規的建設,嚴重影響我國法律、法規與行政規范在高等教育中的建設與實施。
(三)有效保障師生利益
在以往的教育法規中,往往只是單純地強調行政能力,忽視了高職從業人員與學生的合法利益,同時對于教育職能部門的約束力也有所不足。而依法教育理念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其需要與高職義務相匹配。因此,在完善高等教育法規的過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保障體系,使學生與教師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以此來保障高職教育的可行性。建立與完善高等教育法規,使依法治教的理念能夠融入高職的教育工作當中,從而建立起完善的法制精神與鮮明的高職規章制度,是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
(四)樹立崇高的師德信念
教育信念指的是教師自己對教育工作、教育事業、理論和基本主張等的認同以及信奉。從宏觀角度看,教師這份職業所包含的教育信念主要有三方面內容:學生觀、教育觀以及教育活動觀。從微觀角度分析,教育信念包含的內容非常具體,例如學習信念、教學信念、學科信念以及自我教學信念等。這些信念是指導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同時也是教師能夠在職業生涯中找到職業幸福感的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增強自身的教育信念,進而在高職教育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對促進高職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事業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其不但影響到經濟建設,同時也影響到社會發展。因此,需要重視高職教育法的有效發展,不斷完善高等教育法規的建設。為提高教師幸福感,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養成優良的師德師風,同時還需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高職教師。
【參考文獻】
[1]盧珊.泉州市三所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測量與政策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4.
[2]韓園林.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3]王體曉.教師主觀幸福感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4]陳舒.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2.
[5]鄭傳現.高職教師倦怠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