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英??
摘要: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他們能否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關鍵之一,修養是靠日常的生活習慣積累起來的,是時間的不斷沉淀和反復形成的過程,但是在數學素質生成的過程也需要反省和反證,這樣才能獲得成長。深化課堂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滲透數學思想,拓展數學活動空間,能將新課程理念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活動;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思想
數學課程的標準中提出有價值的數學每個人都要學,這樣都能學到必需的數學知識,不同能力的人對數學的理解成度也是不一樣的,在發展方面也是不相同的。我們接觸的老師總是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不了解學生能否對知識鞏固和理解,只關注解題是否正確,卻忽視學生素質的培養。我們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時候,也應該注重素質的培養,對于基礎教育要以高年級的數學教育為標準,還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操能力的結合,這就要求多深化課堂活動,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理念真真切切地落實到教育教學中。
一、 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數學方面的素養
我們在貫徹一個學生是不是有數學素養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1. 觀察是不是對數學知識學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數學有沒有興趣。2. 是不是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教師要根據這兩個方面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要從學生的性格思想方面著手,讓學生能自主加入到數學中去,這樣才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素養,感受數學的魅力并且沉醉其中,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這樣才能讓小學生把知識轉化為實踐,掌握數學方面的技能。
所以在教學中,借助孩子身邊的事物講解數學知識;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學習新知,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親切感。如教學《點到直線的距離》我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工程隊要在河邊鋪一條水管到學校,怎么鋪最省材料?”學生七嘴八舌,百思不得其解,怎樣的答案都有,當孩子們處于思維盲區,可謂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我揭示本課的學習內容,問題的答案要靠今天的所學來解決,并在黑板上畫了P點代表學校,直線L代表河流,也讓學生在本紙上畫出P點與直線L 。引導孩子們主動的迫切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師:從P點到直線L能畫幾條線段?(我放手讓孩子們畫)
如果老師不給你限制時間你能畫完嗎?
師:請過P點作直線L的垂線段。
師:請動手量一量所畫的每條線段的長度并做好記錄。通過動手測量你有什么發現?請與小組同學說一說。
生暢所欲言,得出“點P到直線L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這一重大發現。
師:同學們,現在你能幫工程隊的叔叔解決剛才的問題了嗎?
這樣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量一量,說一說,用一用”等一系列積極的思維活動,水到渠成的解決了鋪水管的材料問題,這種方法也調動了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充分的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和探索知識的過程,也能增加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對數學更感興趣。
二、 滲透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
我們所知道的數學方面的天才華羅庚曾經提出:“對于書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問題,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難關,才得出結論的。只有經歷這樣的探索過程,那么數學的思想方法才能積淀、凝聚在這樣的數學結論上,從而使知識具有更大的智慧價值。”可見,數學思想是要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滲透的。探究《圓的周長》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借助學生的學習經驗和課件演示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教學《相遇問題》一課,通過表演、手勢、表格、線段圖等滲透“模型思想”;教學《幾個點可以組成幾條線段》來說,先從兩個點再到三個點到四個點五個點,引導學生組織討論發再發現規律,得到N個點可能組成幾條線段,給學生“滲透函數思想”;教學四張不同的數字卡片可以組成幾個兩位數就用到“分類的思想”等等。
從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方法比讓學生多做幾道題要好得多,授人以漁還是比授人以魚要好一些。在學生自己研究知識的時候,會把問題分成多個角度來分析和觀察,這樣就形成了自我學習的過程,才能體會到學習知識的真正含義,只要理解了數學背后的想法,才能實現真正的領悟。
三、 拓展數學活動空間,提高數學素養
在活動中學習,可使學生智力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我們知道實用主義的教育家杜威曾經在20世紀初的時候提出了以“活動、兒童、直接經驗”的課程教學,這個點大概就是說,學生如果在數學的課堂上遇到不能解決或者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不能一直研究,而是要通過課外的一些活動來緩解情緒,這樣通過活動來獲取知識的解答,不但有趣味性,也讓學生覺得很有新鮮感,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總是枯燥無味的,可以讓學生引發思考,可以在課外活動中自己尋求答案,自己分析和觀察,并且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方法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應變能力和對事物的靈活性。
如:學生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后,我特意上了一節數學課外活動課,要求他們回家切蘿卜,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 橫截一次,表面積發生什么變化?若增加,增加哪一部分?若減少,減少哪一部分?2. 沿圓柱底面直徑垂直切一次,表面積怎么變化?若增加,增加哪一部分?若減少,減少哪一部分?由于改變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覺得特別新鮮,通過自己動手切一切、動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這樣把實際問題帶到課堂上進行解決,可以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數學的難點,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不但能把課本的知識消耗,還能對學生的智力提升,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師,要關注數學課堂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理解鞏固知識點,多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能力和同學間的合作精神,這樣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方面的素質教養。
作者簡介:李喜英,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上杭縣城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