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社會對高校的辦學目標提出了新挑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校首要任務。本文即圍繞高校體育教學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期對高校培養應用型體育人才有所助益。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體育教學;實踐培養
一、 引言
眾所周知,體育能夠幫助學生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能夠鍛煉學生意志,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目前,為了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新課改對高校體育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要求高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旨在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 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最能體現應用型特征的當屬實踐培養環節,實踐培養對提高高校人才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關鍵性作用。但是,根據調查顯示,部分高校在通過實踐培養應用型人才時存在著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一) 教學實踐課程設置較少
對于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應用型體育專業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高校教學實踐課程較少,導致學生缺乏體育技能訓練,嚴重影響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育教育課程不足,不僅影響體育專業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還影響了優秀體育教師的培養。
(二) 專業實踐時間過于短暫
由于學生上課時間的限制,導致體育專業學生在學校無法達到新課標給他們制定的培養計劃。在高校僅僅有18周的專業實踐時間,這很難讓學生掌握充分的體育知識,也不利于培養體育專業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仰臥推起成橋》時,這需要學生的雙臂、兩腿以及腰等其他身體部位共同合作、協調才能完成,如果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會這個動作,學生的身體有可能會吃不消,從而引起其他的健康問題。
(三) 專業實踐內容有待完善
要使學生成為一名應用型體育人才,其必須具備體育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以及通識性知識的應用能力,這些知識在高校體育專業課程中是有所涉及的。但是這些能力的應用離不開實踐活動,在專業實踐活動中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論,能夠使學生原有的應用能力更上一個臺階,并且能夠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其他能力,如組織競賽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這些應用能力都是體育課程中沒有系統講解的,但它們又是一名應用型體育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所以高校體育實踐教學內容應該根據社會的需求逐步完善。
三、 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發展措施
(一) 優化課程設置
針對應用型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課程過少的問題,高校應該積極從新課標要求出發,增設高校體育專業的實踐課程,同時加大實踐課程占總學時和總學分的比例。例如,高校可以將體育運動與健康的基本理論知識納入體育專業學生培養的必修課程中,既能夠讓學生了解健康知識,又能夠讓他們學習體育運動理論,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 豐富實踐內容
高校體育運動形式多樣,每位學生的運動愛好各不相同,所以,高校可以對學生實施全方位應用型實踐培養,并對體育教學實踐模式進行不斷地完善和改變。高校除了在校內舉行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還可以在校外舉行一些活動。
例如,在一些初高中學校舉行“體育文化節”,能夠使高校生與初高中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進而提升高校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在社區開展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了解人們對體育運動的看法并記錄居民給予的建議。高校生還可以組成一個小團隊向社區居民傳授日常體育鍛煉的技能。以上這些實踐都應該加入高校體育專業的實踐內容里,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實踐形式和內容,并在實踐中鞏固已學的知識,將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促使自己逐漸成長為符合當今社會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三) 增加實踐時間
18周速成的“體育人才”不能完全勝任應用型人才的工作。大部分體育專業學生在18周的專業實踐時間中才剛剛適應環境,實踐活動就要結束了。這么短的實踐時間,既不能使學生學到什么實質性的知識與經驗,也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增加專業實踐時間是解決高校體育實踐效果不佳的最好方法,在足夠的時間里,通過連續性和系統性的實踐操作,能夠讓學生充分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還能夠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理論和實踐上的不足之處,并通過實踐將其補足,這非常有利于提高自身應用體育專業知識的能力。
四、 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漸提升。所以,高校一定要優化課程設置、豐富實踐內容、增加實踐時間,一定要組織學生定期參加體育實踐教學活動,并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建多樣化的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性。通過實踐不斷發現問題,并運用體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提高自身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易華.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及其發展策略[J].青少年體育,2017(08).
[2]馬釗,馬思睿.普通高校與高中體育課程的比較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設想策略[J].山西農經,2017(17).
作者簡介:汪玲玲,湖北省襄陽市,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