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教學中,學業導師在學生的學習和教育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加快創新創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本文探索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工作的必要性,并介紹了如何確保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工作實踐的對策,以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人才的培養,保證大學生未來就業。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學業導師 ?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94-01
學業導師制教學模式最早源自于14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方式以個別指導為主,兼顧德智教育,以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本文主要基于互聯網+時代背景對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制的工作進行探索與分析,以保證該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中的推行。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實施學業導師制的必要性
當前高職院校具有專業大、人數多的特點,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接受一般的知識,但是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由此,難以實現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學業導師制的實施,符合高職院校教育現狀,有助于解決傳統課堂運作模式的弊端,更好的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適應學校環境,實現個性化發展
學生從高中或者中專學校,進入一個寬松、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對專業的了解和認知、職業規劃認識及對專業對應的行業發展前景認識相對模糊,在入學后極易產生失落、焦慮、茫然甚至自卑的復雜心理。基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學業導師可借助專業優勢,幫助學生更快的了解學校的發展歷程、師資力量,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實習實訓、職業發展等內容更好的學習和認識。在交流中,導師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點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發展指導。
(二)完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高職院校中輔導員比例低,因而日常工作精力多側重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同時輔導員多是年輕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政治素養、職業技能、就業方向等缺乏經驗,無法為學生提供恰當的指導。高職院校中的學業導師,多是中級以上職稱的專職教師,有助于完善和補充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以就業為導向,主要面向社會培養具有實踐能力、高技能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人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適應能力及實踐能力要求高,學業導師通過“一對一”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訓能力,實現學校與崗位的無縫對接。
(四)教育管理方式變革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此背景下,傳統高職院校以教師“管教”、學生服從管教的模式難以適合現在實際教學的需求,90后00后學生個性化鮮明,實施學業導師制,通過教師的指導實現管教,取得管教的教學效果。由強制學生學習轉變為自覺、主動的學習。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導師工作的開展
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制的實施離不開學校的組織領導和強有力的機制保障。接下來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與組織保障
各個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導充分認識學業導師制的必要性,并為學業導師制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做出努力;學校部門提供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組織保障,落實管理責任、建立管理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以確保學業導師制的順利實施。
(二)建設高素養的學業導師隊伍
高職院校轉變對學業導師的認知,有助于改變教師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學校對教師開展思想工作,統一思想認識,并相應的提高選聘條件,引進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素養綜合型人才,不僅具備高尚的師德和敬業精神,而且掌握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善于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從而為學業導師注入新活力。
(三)建立激勵機制,給學業導師相應的特權
當前高職院校學業導師的費用與學業導師的工作量比例失衡,在實際教學中易造成消極情緒,因此各個高職院校應當適當的調整薪資,建立激勵機制,例如,建立評優機制,定期組織評先進活動,給予優秀的學業導師相應的物質獎勵和表彰,以調動學業導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熱情。
三、結論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方式隨之改變,學業導師制作為一種新型的模式,對于引導學生學習就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業導師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推行學業導師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確保完善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制,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程超.淺談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22期
[2]邵華.導師制下高職院校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242-243
[3]丁官元,李凱.高職院校實施學業導師制的思考.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第12期
[4]崔恒義,張成年.高職院校實施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5]劉曦.高職院校實行學業導師制的探索.鎮江高專學報.2014(4):77-80
作者簡介:
付福起(1978年11月-),男,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