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摘要】數學素養指的是運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實際問題,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的能力與意識以及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良好習慣。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早已不再是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是通過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讓他們將所學利用起來,真正為自己所用,關注他們的未來發展。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增強數學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踐活動 ?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40-01
引言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其知識點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作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就應樹立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目標,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實踐性的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增強他們將所學踐行到實踐中的意識,也推動了數學教育的創新。下面筆者就來談一談利用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單純的理論教學只能讓學生對知識點形成片面的理解,不能深入的利用,這樣的教育是毫無意義的。而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讓他們認識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后,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體(屋頂、桌腿結構、金字塔等),證明其穩定性特點,這對所學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是一次有力的論證,讓學生加深了印象,也能夠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待此次所學知識??梢姡瑢嵺`活動的開展是增強學生實踐意識與學科素養的重要手段。
二、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組織開放化的課堂實踐活動
課堂上,教師如一味的霸占發言權,將知識點按照自己的固有方式灌輸給學生,將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如能夠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或易于接受的活動等方式來自由的學習,則能夠為數學課堂注入無限的活力。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學生對于教材中的公式很難理解。我知道如果一味的講解定會讓學生一頭霧水,于是我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動手操作,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圓的周長,驗證公式。學生有的在用圓規和尺子量,有的在制作圓形的紙片,都各自忙活。隨后在展示環節中,一名學生展示了他制作的圓形紙片,并說明:通過滾動測量的方法得出了紙片的周長是15.7cm,直徑是5cm,而用周長除以直徑,所得數字恰好是3.14……還有一名學生,用繩子測量出了一個圓盤的周長和直徑,計算出的結果同樣證明周長是直徑的3.14……倍。此次的活動令我喜出望外,盡管我沒有講解,但學生已經基本推倒了公式。可見,開放化的實踐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讓他們的數學素養大大增強。
(二)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既然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中,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也不必非要拘泥于課堂之中。課堂外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放松身心,切實的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與體現,是快速提升他們數學素養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在完成了“百分數”的教學后,教師不妨在周末組織學生到公園或動物園中游覽,讓學生借助所學知識,了解門票的價格以及團體購票的優惠等,最后找到一種最為優惠的購票方式。這樣的實踐活動讓我們的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生活中。展現出了實踐性的特點[1]。
(三)布置實踐性的數學作業
談到數學作業,學生總是“望而卻步”。在他們的意識中,作業是一項沉重的負擔,都不愿積極完成。這是因為教師往常布置的數學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總是讓學生進行重復的練習,未免枯燥。如今,教師不妨大膽創新,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這樣一方面能夠讓他們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增強他們的數學素養,也能夠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習慣與意識,真正將學習變為一項需求。如在完成了“條形統計圖”的教學后,讓學生將自己家中一年內每個月的用水量用條形統計圖反映出來;完成了“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教學后,讓學生將自己家中每日丟掉的飯菜量記錄下來,整理數據并在課堂上展示,對如今的浪費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完成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后要求學生求出酒精消毒液的配置比例……諸如此類的數學實踐作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增強他們的數學素養[2]。
結語
綜上可知,數學實踐活動是一次對知識的應用,也是學生鞏固知識、鍛煉能力、檢驗所學的一個“訓練場”。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知識點的應用特點,展開實踐性的課內、課外活動,豐富數學教學的開展形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對于數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一次有力的促進,對學生的未來學習更是影響深遠,是每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踐行的。
參考文獻:
[1]龔利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策略初探》[J].《未來英才》,2017(10)
[2]駱玉花.《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的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