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而初中階段是實踐素質教學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和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地借鑒和吸收一些有益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完善自身語文知識素養,調節知識構造,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重點是運用教學手段,鼓勵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水平。同時,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終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加強自身;轉變理念;自主學習;社會實踐
在初中語文階段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素養、道德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其中最主要是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八年級處于初中過渡時期,教師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方式,運用教學方式與方法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完善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做到寓教于樂的目標,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
而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進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效率呢?這是我們廣大教師一直探索和研究的課題。在此,結合我多年從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下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行如下幾點闡述:
一、 強化自身語文知識素養,建立良好學習氛圍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對教學方式和理念會出現新的變化和要求。教師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式和方法,其中教師自身的語文知識素養是起關鍵作用的,而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有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的保障。
1. 完善語文知識結構
教師根據社會的發展要求,要不斷地借鑒和吸收優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水平,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可以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真正地提升學生學習的水平。
2. 加強關懷學生學習、生活
在學生學習的階段,教師不但是教授知識的角色,而且也應該是一位有愛心的“長輩”,在強化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關心學生生活方面的問題,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形成學習、生活雙向的互通,真正使教師的角色變成學生的良師益友。
3. 包容與理解每一名學生
教師的教育職責不僅僅傳授好知識,而且也應該教育每一名學生做人的品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大度的胸懷,以包容和理解學生錯誤的行為,要耐心的教導學生,尊重學生,循環漸進教育學生“知識”。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角色”,加強教學的責任心,對教學有一定的認知感,幫助每一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同時加強學習、生活方面的相互交流,做一名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燈塔”。
4. 熱愛教育工作事業
教育行業是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教育工作是有別于其他工作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師要把教育工作看成不僅僅是一個謀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個人積極追求的事業。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態度,既然選擇了教書育人光榮的事業,就要有責任心的完成它,讓自己在教書育人享受快樂,讓自己的職業精神感染每一名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學生的熱情。
二、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能力
1. 在語文知識學習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巧創設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之間相互的交流和溝通。同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把復雜而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增強課堂的教學的活躍度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效率。
2.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這樣課堂教學前創設出來的情境,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創設出的情境知識。同時,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符合學生實際生活,避免一些學生不熟悉的教學情境,這樣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中指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加強學生語文語言表達能力,盡量要讓每一名學生參與進來,以便學生相互學習。
三、 積極組織和開展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的宗旨是學以致用,理念聯系實踐基礎。在教學中,要根據時代要求進行有效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模式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摒棄“空而無用”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個人的天性,教師從中指導學生健康發展,進行現代素質教育。
進行的課外實踐活動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與語文教學內容要緊密相連,這樣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從中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互之間合作的能力,比如一些社會語言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等。同時,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好的緩解或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總之,進行八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重點是教師在其中所發揮出的作用,教師要借鑒吸收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加強自身的語文素養,豐富知識結構,有效采取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對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關鍵是培養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和釋放學生個性,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葉瀾著.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2000.
[2]桑新民,阿建翔著.教育哲學對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吳康寧著.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鄭巧賢,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程溪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