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優化課堂教學至關重要。為落實這一教學理念,教師應當針對學生實際,實施語文自主學習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策略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新的課改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化的學習方式向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必然導致教師角色的轉變,即從知識的權威者轉化為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內容,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習慣。活動的方式靈活多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就這點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 抓重點,抓關鍵,注重點撥
《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會學生會學。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條件,給予點撥、引導,引起他們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進而學習。通過“自己去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波利亞說)因此,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的學生用武之地。
例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中,當有學生對“遙看瀑布掛前川”這一詩句不解時,教師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關鍵字“掛”進行點撥:讓學生根據自己理解為它換一個字,學生頓時興趣盎然,思考后,有了:流、遮、罩、蓋、等字。之后,教師又不急于講解,借助課件,啟示學生:詩人站在“遙”遠的地方“望”,壯觀的瀑布會是什么樣的呢?又讓學生把“掛”和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字進行比較。通過思考、比較、討論,學生頓時豁然開朗:詩人是用“掛”字把這滔滔不絕的河流“立”起來,又遠遠地望。學生頓時贊嘆:實在是妙,真是千古絕句!
在這過程中,教師能夠抓住關鍵詞,始終給予必要的啟發點撥,激發其讀、思、疑、辨、說的內驅力,學生進而形成自覺的求知愿望,變被動式吸收為主動式探求,真正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取得較好的成效。
實踐表明: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夠善用“點撥”藝術,讓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 精設計、巧設計,注重過程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圣陶語)葉老主張: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會學,才能更主動地獲得知識。現代教育觀認為:注重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比“學會什么”更為重要。因此,課堂教學要精心設計,營造氛圍,要重視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變單向型課堂為網絡型課堂。
例如《田忌賽馬》一文教學,教師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不是剖析課文進行講解,而是“活”用教材,設計這樣的問題: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馬,齊威王各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現在他們要賽馬,你們看看會有幾種結果,各是怎樣比賽的?之后,要求以同桌為單位,每人拿出三支筆代為“三匹馬”。就這樣,“比賽”開始了。頓時,寧靜的課堂變得“熱鬧”了。“齊威王”和“田忌”都不想讓對方贏了自己,都努力奮戰。這場面真像回到了賽馬場!在巡視中,我發現有好幾組吵得面紅耳赤。原來,他們在為比賽規則而“爭吵”呢!(課文里賽馬中各等馬的出場順序沒有事先約定);又有好幾組同學“比賽”得樂不思停,眉開眼笑!隨著小手像雨后春筍般的出現,慢慢的,“熱鬧”的課堂又變安靜了。同學們紛紛舉手,他們明白了:田忌之所以能取勝,是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之后,他們又提出了好多種比賽方式和自己的看法、感受。
在這里,“一言堂”變為“群言堂”,“課堂”變為“學堂”,學生親自參與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眼、耳、鼻、舌等多種感官并用,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他們道理清楚了,思維活躍了,智力也發展了,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這教學活動中,也使我明白了:教學形式的生動、活潑、多樣化、不拘一格,易于被學生接受,學生在課堂內也會生機勃發,主動獲取新知識,變“沉重的負擔”為“歡樂鼓舞和全面發展的源泉”。(斯卡特金語),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布魯納語)。
三、 勤動手、勤動腦,注重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可促進學生腦力的開發。因此,“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陶行知語)
在《詹天佑》一文中,通過設計線路開鑿隧道等具體事例,理解、體會詹天佑是位杰出的工程師,是教學中的難點及關鍵。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把詹天佑設計的“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和“中部鑿井法”的圖樣,用簡筆畫展示出來,并試著解說表述。一幅幅簡單漂亮的圖畫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動心。學生頓時興趣盎然,他們借助文中語言的描述,個個投身于活動中,抓要點,繪簡圖,做標記,多數學生還能較好地利用“內化語言”表述。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從親自動手、動腦繪成的簡圖中,很直觀地體會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我想,這樣簡單易學的操作不僅激活了課堂,強化了主體意識,還訓練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了動手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呀!
實踐證明:“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的抽象知識,理解得更直觀,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探索,總結出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的方法、經驗,在課堂教學上下工夫,想方設法把課堂變為學生知識、發展能力的競技場,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全體學生都得到主動的、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旭芳.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09(01):25-26.
[2]范蔚.中小學語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4(05):33-36.
作者簡介:
沈淑娟,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