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教學模式,沉浸式教學法在國外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它重視外語學習環境的創設,是一種將外語學習與環境有機融合的,并且根植于語言自身特點的教育模式。這種全方位高效的教學模式,為日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為日語語言環境創設、教學方法改革、師資力量強化、教材開發等提供了借鑒。將沉浸式教學法應用到日語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日語教學全新發展。
【關鍵詞】沉浸式 日語教學 語言環境 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本文系通化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基于中日平行語料庫的沉浸式日語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Y2015005);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模態視角下的日本動漫影視教學語料庫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GH1504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101-02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日益發展,我國城市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我國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提升和加強國際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日顯重要。在此浪潮下,日語教學已經不僅僅是要求學生對日語語言知識的簡單積累與儲備,而是更加注重學生整體日語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以培養復合型日語人才,更好地滿足當下社會需要。這里所指的日語能力,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還包括根據不同情境,靈活使用日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傳統的日語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正面臨著嚴峻挑戰。我們需要導入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為日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日語教學的變革。其中,近年在國外取得豐碩成果的沉浸式教學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一、沉浸式教學法
沉浸式教學法起源于60年代的加拿大,至70年代末,已經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績,引起全國范圍的轟動。美國外語浸入式教學已有近40年的歷史,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芬蘭、荷蘭、南非等國家紛紛開展了第二語言或外語浸入式教學。中國1997年在西安率先引入了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模式,之后輻射到其他城市和特區:廣州、北京、上海、武漢、福州、東莞、深圳、澳門等。
加拿大安大略省浸入式法語教學形式,根據從幾年級開始沉浸分為早期沉浸和晚期沉浸,根據法語授課時數和比例分為部分沉浸和完全沉浸。概括來說,沉浸式外語教學是指用外語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時間內,學生被“浸泡”在外語環境中,從而阻斷母語的干擾,在短時間內形成目標語言的思維習慣,達到靈活運用目標語言的目的。沉浸式教學法強調在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倡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交流、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
二、傳統日語教學方法與沉浸式教學法的比較
目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微課、翻轉課堂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日語教學方法、日語課堂的變革,但傳統的日語教學方法可以說仍占主流。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中語言只是學習內容,注重讀寫能力,依賴母語,教師講解為主。
傳統日語課堂中,以教師為中心,按照教材按部就班進行日語授課。教師主動地教授教材上的知識點,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課堂上教師首先領讀、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新單詞并講解重點單詞;其次是講解課文出現的語法點,并要求學生使用新語法點造句,或者要求學生進行中日互譯練習;之后課文講解、翻譯課文,與學生共同完成課后練習、核對答案。一方面由于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與社會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另一方面學生只是單純憑借死記硬背來強化記憶,久而久之學生便缺乏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雖然考試成績尚可,但到工作崗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不強的問題便顯現出來。
而沉浸式教學法的踐行證明了語言學習雖與地理位置大環境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浸入的語言小環境。學生課堂課后都浸泡在純外語環境中,不斷地接受各種外語資訊的刺激,在吸納知識的同時,反復錘煉外語應用技能,不斷使用目標語進行學習和生活,自然而然地便可以使用目標語進行思維和表達。這種沉浸式外語教學特點是聽說領先,全外語教學,它特別強調語言的實際性、活動性與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用外語思考問題、溝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語不僅是學習的內容,也是學習的工具。因而一方面可以彌補大多數學生無法出國學習的遺憾,一方面可以推進傳統日語教學的變革。
三、沉浸式教學法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如前所述,較之傳統教學法,沉浸式教學法的優勢突顯,那么具體如何在日語教學中導入這種新型高效的教學方法并且使之發揮最佳效力呢?
1.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日語思維
學習外語,語言環境至關重要。而對于漢語為母語的環境下學習日語的學習者,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學生來說,接觸日本人的機會,課后用日語交流的機會較少,即接觸目標語真實語境的機會相對較少,因而學生容易出現語言障礙和交際障礙。那么,如何能夠創設良好的日語環境,讓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呢?
首先,筆者認為低年級時就應大量輸入日語,可以從半沉浸到全沉浸進行過渡,課堂上教師通過情景設計、游戲、小組學習、專題討論等環節激發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并且鼓勵學生多用日語表達,這就與傳統以教師、教材為主的課堂大有不同。其次,要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外學習,這就需要在環境創設上下一定功夫,比如日語專業教學樓設置雙語標志、創設日語板報、宣傳欄,教室、走廊、寢室墻壁懸掛日語名言或學生喜歡的語句,黑板邊欄可以安排學生布置每日一句日語,使學生所到之處盡可能接觸的都是日語;另外,還可以定期舉辦日本文化節、主題活動、日語角、日語競賽等,積極改善外語學習環境;再次,還可以建設第二課堂,在第二課堂中一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型語料庫搭建學習平臺,二是給定學生主題,學生小組自主完成并展示學習成果。這樣一方面在模擬出的現實情境中增強了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培養了外語思維,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關注日本社會、生活、文化,從而在語言小環境中得到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提高。endprint
2.課上與其他教學法互融,課下充分利用互聯網
沉浸式教學法注重的是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自發性、主動性,因此,若想沉浸式教學法行之有效,必然要與其他教學法互融并行,如直觀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多媒體教學等,并結合現下流行的微課、翻轉課堂,打破傳統以語法教學為主的模式,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充分利用圖片、動畫、影像、表演等將學生帶入到課堂,通過對直覺和潛意識的訓練,通過大腦的觸發式記憶,使學生浸泡到日語學習的小環境中,自然而然形成后天的本能和反射。
另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猛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互聯網,豐富教學資源。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學習平臺,并且建設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網絡平臺,以便學生能夠有條件進行沉浸式學習。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軟件,如:配音軟件、試聽軟件、口語軟件等,確保學生的可理解性輸入,流暢性輸出。
3.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強化師資力量
沉浸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中、日文語言功底扎實,而且有很高的中、日文化素養,既了解學生的語言發展過程,還要具備相當的日語知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中國教師能像掌握漢語那樣掌握日語,這一點大多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并未達到。如果教師詞匯量小,口語不夠流利就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降低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具備能快速發現學生的表達錯誤,并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和指導的能力,教師口語表達能力同樣非常重要。
因此,一方面教師需要通過自身修煉,通過訪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日語水平和素養,培養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一些專業課程也可以采取中日教師合作教學的方式。另一方面,建議學校應加大雙語師資培養力度,提供更多國內、國外培訓的機會。
4.開發側重語言技能訓練的教材
開發與學生能力相符,符合中國學生學習特點的,側重語言技能訓練,注重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教材,以滿足新形勢下大學日語教學改革的需求。教材方面,可以參考日本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一般更新較快,案例豐富鮮活,組織教師學習并進行集中編寫。雖然這點實行起來,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的,但一旦進行,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是對自身的一個提高,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學到的是與實際密切相關的知識,有利于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就業意識。
四、總結
使用外語作為教學媒介語是學習該外語的最佳方法,沉浸式外語教學對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多元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外語交際能力有著重大意義。在大學推進沉浸式日語教學既有必要又切實可行。可以說將沉浸式教學法應用于日語教學中,可以極大程度地改善現行日語教學中欠缺的日語學習環境,順應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當然,無論是語言環境的創設,還是師資的強化、教材的開發,以及“沉浸”的度的把握并非易事,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摸索,需與日語界同仁們共同探討,共同推進日語教學向縱深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俞溪.沉浸式外語教學及其在中國的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郭國蘭.第二語言習得與“沉浸式”外語教學的實施[J].中國電力教育,2009(8).
[3]張詩陽.關于高校雙語教學模式的思考[J].呂梁學院學報,2015(12).
[4]岳嵐.美國沉浸式外語教學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5).
[5]侯芳.“部分沉浸式強化訓練法”在高職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6]梁德惠.美國漢語沉浸式學校教學模式及課程評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
作者簡介:
權玉華(1981-),女,吉林通化人,碩士,通化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日語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