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學生壓力大,作業多,因此教師如何設計有效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成為必然,本文從教師實踐中總結了從針對性、時間總量控制、注意差異性、作業講評方面,談如何讓作業布置的更有效。
關鍵詞:針對性;有效;反饋;注意差異性
高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態是自學時間少、學習壓力大、書面作業多。學生在校基本就是聽課、課后作業、每周測試、糾錯。但是仍然很多學生數學成績不太理想,從目前江蘇高考數學占分比例來看,如果說學生對于數學學習不重視,這也是缺乏依據的。那么教師就要去思考,如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認為提高學習效率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如何設計科學有效的作業。因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學生消化課內知識點重要途徑。通過作業的完成,學生才能提升數學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作業的及時反饋,老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更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此,作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環節。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高三的復習階段,一定量的作業和試卷練習對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是有幫助的,但是過于繁重的學業負擔也會導致學生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去思考整理、提升。在學習時間有限情況下,學生思考整理、提升數學能力與完成指定作業就會成為一對矛盾。那么這種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那么又如何化解這樣的矛盾?下面談談高三復習階段,在如何設計有效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方面:
一、 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避免無效的重復性訓練
部分老師作業布置過于追求面面俱到,在布置作業時,就寧可多做,普遍開花。學生在已經完全掌握的知識點反復訓練,浪費了大量時間。
我校這方面較為先進,引進了試卷分析系統,沒有條件的學校,教師也可以自己分析。即在一輪復習知識點前,教師對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復習直線與橢圓位置關系時,通過閱卷系統分析,我了解到學生對于利用基本量求橢圓標準方程,并不存在嚴重問題,但在直線與橢圓關系位置關系的判斷方面,存在方法選擇的問題,在求弦長時對于過焦點的弦長,不擅長轉化為端點到準線的距離關系研究。因此我在課堂講解相關問題之后,布置作業時,就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再訓練。
二、 作業布置要控制總量,留出學生反饋思考的時間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心中有數,清楚布置的作業所能達到的目標,是否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和掌握,及時有效地鞏固和提高學習的內容。因此布置的作業教師要親自做一做,估計出學生需要多久完成,這樣做一方面將習題分類,避免知識點的重復,重視針對性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做到控制作業時間總量,防范學生疲于應付,騰出時間讓學生能夠反思所學知識點。
教師要控制作業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讓作業更有效。我通常布置的書面作業控制在40分鐘之內,這樣做學生能輕松完成,能保持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回味,讓其知識框架更趨于完整和系統。例如試卷講評課之后,我布置的作業,就是讓學生自己訂正整理錯題,反思錯誤形成的原因。作業的檢查,我則是找成績出現差距的學生,先讓學生自己談本次考試成功得失,哪些知識點出現遺漏,再抽查若干試卷中習題,看學生是否真的弄懂。我并太在意學生的錯題本是否抄寫端正,也是避免將訂正弄得過于形式化,避免部分學生重復訂正抄題,提高效率。
三、 作業布置要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學習負擔
在高三階段,班級學生必然會出現成績間的分化,如果教師在教學和作業布置方面,不注意分層次,那么必然會導致成績優異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消,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內注意學生差異,作業的設計也應該要考慮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在作業中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同時也要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作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實現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真正體現作業的有效性。
例如數列是高考的難點也是熱點,填空題和壓軸題都有數列的知識點,在復習數列時,教師就要注意學生間個體差異,不能讓學生陷入數列壓軸題之中。因為對于我校中等層次的學生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是數列基本問題的掌握,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才是難點的攻關。因此,我在布置數列這章的作業時,就會針對相應習題,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教學生學會創新,在實踐中思考一題多解、變式題型,逐步提高解題能力。
四、 教師重視作業的講評,讓學生的作業的有效性得以體現
對數學作業的講評是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作業的講評可使學生加深對學習情況的了解,調整和改進學習方法。部分教師認為作業就是核對正確答案,只進行批改訂正,但并不注重作業反饋講評。我認為作業評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我校規定學生的作業教師幾個必須,即學生作業教師必須做、必須批改、錯題必須訂正、訂正后必須講評,講評的目的要讓學生明白作業中的問題,及時對解題方法策略作出調整。如果出現問題而得不到解決,那么學生付出的時間、精力白費,效果也大打折扣。只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到作業反饋中,把問題解決了,作業的有效性才能體現。
因此在講評過程中,一方面注意鼓勵學生的進步,調動積極性,另外要注重從錯題中熟悉學生的思維能力,清楚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從作業錯題反饋中反思解題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產生了效果,那么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就順理成章。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素質教育下的教學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更應體現以學生為本,具有針對性、能力探究性、層次性、作業內容的布置目的性要強,既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從繁雜的題海中脫離出來,讓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大大提高。
作者簡介:
張永安,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