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促進了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全面革新。教育界的專家和老師們都在探尋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而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歷來談談新時代下的生活化教學重要性和一些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重要性;策略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活讓數學富有靈性,數學因生活而變得更加精彩。生活化教學就是一個橋梁,將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搭建起來,來促進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一、 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現象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應試教學的影響,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老師教給學生一個數學公式,然后讓學生反復地機械地去練習,做許多空洞、無意義的練習題,學生雖然能熟練地掌握各種題目的解題技能,但是會漸漸喪失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更不會應用到實際的生活問題中,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不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參與者,這不符合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而生活化教學讓學生通過切身的生活問題,感受到數學的意義所在和價值所在,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以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小學生大都處在7~13歲這個年齡段,這個年齡的學生對世界、對知識、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而數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就是
“利用”小學生心理上的這個特點,將數學教學的內容融入社會生活實踐,把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起來,把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小例子、小場景抽象為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知識去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數學的重要性,這也是老師的教學目標,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 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要求
在新時代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數學語言首先要生活化,在講到某個數學概念時,老師不要用太官方、太專業、太抽象的語言來講述該概念,因為小學生數學知識儲備量較少、理解力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該知識,老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歷,運用一些對小學生來說淺顯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來講述,這樣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還原到生活中的情境,使其變得具體。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要仔細研讀下節課要講的數學知識點,琢磨該用什么樣的生活化語言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接受和消化。老師也要留心觀察與學生有關的生活事物和具體的事例,以幫助自己選擇最合適的生活化語言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三、 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1. 要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意義的生活化教學情境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由于小學生心理認知能力相對較低,理解力有限,對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知識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時老師在教學中就要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創設一個學生理解起來簡單、比較感興趣、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掌握數學知識。比如我在教“圓”這一節時,我會這樣對學生講述:把一只羊用繩子拴在木樁上,羊在木樁周圍轉一圈形成的圖形就是圓,那個木樁就是圓心,那條繩子就是圓的半徑,再讓同學們去聯想生活中一系列的事物,像自行車和汽車的輪胎、一些在游戲中用到的轉盤、吃飯時盛菜的碟子……這樣同學們會對圓的認識更加深刻;在教一些計量單位時,學生對“米”“厘米”“千克”“克”等計量單位的概念不是太清楚,在教學中我會這樣對學生講:你們走一大步差不多就是一米的長度,在塑膠操場上跑一圈大約就是400米的長度,一根筷子大約是20厘米,你們分析一下一厘米有多長,兩瓶礦泉水就是重1千克,一個乒乓球大約重1克;再講圖形的面積與計算時,讓同學聯想自己家房屋裝修時,一面墻用了多少涂料,總共花了多少錢,這樣就可以計算出自己家墻的面積,同學們對面積的概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只要老師肯思考、肯聯想,就一定能使許多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生活的環境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 要精準創設生活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數學問題,老師要讓學生處處留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考試后動手統計班級里每個學生的數學成績,看分數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的是多少分,哪個分數段的人數最多,6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不及格的有多少人……這樣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動手中學到了與統計方面相關的知識;又比如小學生在超市買東西中,老師可以讓他們留意一下數學計算,一袋牛奶的價格是多少,你買了多少袋,總共需要多少錢,你交給收銀員多少錢,他需要找給你多少錢;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思考一些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有兩條路,一條是直線型的,一條需要拐一次彎,思考哪條路比較短,這一生活問題不就是數學知識中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嗎?學生們從生活中觀察、思考出許多的數學知識,學生們會感到數學的用途很廣而且還有意思,學生會更加的喜歡上數學。
3. 要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為基礎
小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基本上沒有什么社會閱歷,知識掌握得也比較匱乏,只知道一些淺顯的生活問題,對生活、對社會沒有特別深的了解。這就要求老師在生活化教學中不要創設太復雜、太深入的生活情境,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比如在學球體時,讓同學們去聯想物理學中的原子、電子這就有點不太合理;以及讓學生去計算工廠車間里一些復雜的數學問題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小學生對車間的概念還不太清楚,也不熟悉車間的運作流程,這已經超出了他們這個年齡段目前所有的生活經驗。老師一定要合理地選擇生活問題讓學生們自己去經歷、去探究解決,不要弄巧成拙。
總之,積極采用新時代下的生活化教學方式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和創新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數學、學習數學、愛上數學,為以后更深入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姝予.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2014(5).
[2]袁少榮.收集生活素材體現生態課堂-漫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4(2).
作者簡介:張紹軍,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城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