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肖華華
摘 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室內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是將企業育人模式和方式引入到學校的工作室教學,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投入設備和參與教學,學生參與企業真實案例和企業人才培訓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學習與工作零距離接軌。
關鍵詞:室內設計;校企合作;工作室教學
目前,國內技工院校室內設計專業大都在開展工作室教學,但工作室教學效果與實施方式各不相同。我校以校企合作為前提,積極探索新型工作室教學,在多個方面對工作室的運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師學生下企業,企業冠名班,企業真實案例進課堂,企業參與教學,將教學與企業實踐融合,實現教學與企業深度合作,帶動工作室學生接觸真實項目,對教師、學生個人的實踐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一、工作室教學的現狀
(一)工作室教學的概念
“工作室”源于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設計工作坊。工作室教學是以工作室為載體,注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將課程與生產實踐結合,以課程知識為基礎,以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將生產與教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室內設計工作室以專業教師為主導,對外承接工程項目,對內進行教學實訓,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在教學方式上,以項目式、互動式教學為主;在教學成果上,以作品為主。
(二)室內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未與市場接軌
當前,工作室教學的教學內容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學習的大部分課程只能紙上談兵,理論和實踐結合度還不夠,當學生遇到真實施工項目時往往束手無策。工作室的專業老師大都以教學研究為主,與市場接軌不夠,實際設計經驗不足,設計理念落后。同時,設計的項目往往是由教師虛構,真實項目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很少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這不利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直接影響了學生就業率。
2.教學實施企業參與不夠
目前國內很多技工院校都采用了工作室教學,但企業參與工作室教學不夠深入,沒有把企業文化、設計規范、管理制度等引入課堂,這使得很多室內設計專業學生難以快速上崗。當前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同企業對于設計師的要求也不一樣,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能與企業直接接軌的設計人才是工作室教學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3.成績考核不夠全面
室內設計工作室教學對于學生的考核還是偏向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基礎軟件的掌握程度,沒有考核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業務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對于人才培養的優劣都是由專業老師來評定而不是由企業或者客戶來評定,缺乏客觀公正。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作室教學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作室教學是引入企業參與工作室建設與教學,實施校企共同育人。一方面技工院校需要對合作企業進行選擇,確保將適合學生發展的企業引入到課堂中,并明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工作室,讓學生提前參與合作企業的相關項目,能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室內設計專業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技工院校需要對本校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指出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影響校企合作的問題,滿足技工院校參與校企合作的基本條件,實現學生學習與工作零距離接軌。
首先,確保適合學生發展的企業引入到工作室,明確工作室的人才培養目標,工作室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通過校外老師的推薦和往屆畢業生的口碑來選擇合作的企業,將企業的用人要求結合到工作室的教學計劃中去,以培養符合企業真實需求的人才。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讓工作室的專業老師下企業學習,同時聘請企業有經驗的指導老師定期開展企業培訓,工作室組織學生下企業觀摩學習,做到校企結合,讓企業文化進班級。
其次,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作室教學是由學校提供場地,基礎設施設備,企業提供技術和設備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在教學過程中企業提供真實的項目,學生和企業共同參與,工作室由本校專業老師負責管理,企業設計師參與指導;學校、企業、學生需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最后,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考核機制。全面改革傳統的教學考核方式,建立一套以企業綜合能力評價為核心的考核方式。工作室對于學生考核,不僅僅只考核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重點考核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其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實際應用的成果納入課程考核中,其成績由專業老師和企業共同評定。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作室教學實踐
(一)校企共建學習場所
如我校把1號教學樓2樓6間普通課室改造成企業冠名工作室,每間教室由企業投資配備投影儀、實物展示臺、白板、辦公桌、空凋、資料展示柜、作品展示墻、企業文化宣傳墻等。模擬企業工作環境建設現代、時尚的學習工作空間。每個工作室設置工位30-40個,學生可在企業導師和專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企業真實工作任務,也可以承接在校師生及社會人員的設計項目。
(二)企業文化進班級
在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首先通過校外老師的推薦和往屆畢業生的口碑來選擇合作的企業。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舉行相應的企業文化進班級儀式,讓學生在開班儀式中對于企業的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拉近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轉變學生對于工作的認知,為實現后期與企業之間的密切配合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把企業的相應管理模式引入工作室,如考勤、人事管理、績效考核等。
(三)校企共建教學團隊
在技工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過程中,要建立起相應的教學團隊,不僅為學生安排一位技工院校的專業課教師,還要為學生配備有企業經驗豐富的設計師作為導師,在雙導師指導下實現工作室學生的小組學習。學習團隊采用分組的原則,分組由學生自主選擇,在以后的項目學習中相互PK。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企業的競爭力又能加強學生們的凝聚力和團隊建設意識。為了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在對于室內設計專業學生教學計劃進行編制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充分融合雙方的力量,實現學校與企業共同培育人才的目標。
(四)企業真實案例進課堂
技工院校的專業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在企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指出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給與相應的解決建議。不僅如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將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課堂,讓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企業給于指導,教師和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總結經驗和教訓,為學生走向企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五)企業下課堂培訓,學生赴企業參觀實習
企業定期來工作室開展崗前培訓,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和其工作內容。學生赴企業參觀實習,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企業的文化,材料及施工工藝。雙方簽訂用人協議為學生將來更快的適用公司環境做好準備。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并不取決于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程度,更取決于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高低。所以,只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工作室教學才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才能實現學生學習與工作零距離接軌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學生。在這個過程學校需要對企業的實際狀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在眾多企業中選擇更為合適的企業,避免學生參與其中不能獲得相應能力提升的問題。不僅如此,技工院校還應該逐步增加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經費的投入是確保校企合作有效運行的保證,因此,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技工院校應該重視教學基地的開發與建設,確保學生與就業崗位之間能夠近距離的接觸,也能夠進一步實現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惠琴.“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以藝術類專業教學為視角.安順學院學報,2015,12.
[2]張弘韜.設計師創意驅動力研究——基于設計管理的視角[D].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4,05.
[3]李勝明,黃炳華.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業訓練中心為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1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