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云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血液成分制備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血液成分制備人員每天接觸所有采集回來的血液,包括具有潛在傳染性的血液。據文獻顯示,無償獻血者HBsAg、抗-HCV、抗-HIV的感染率分別為6.1%、2.2%和0.03%[1],未明原因的血液傳播性疾病也不斷增加。近幾年來,雖然無償獻血站的相關管理制度不斷改善,但是仍舊存在較多的問題以及危險因素。因此,須引起成分制備人員的高度重視,提高安全意識,采取防護及有效的處理措施,避免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現將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及處理防護措施探討如下.
【關鍵詞】血液制備;職業性損傷;傳染性;危險因素;防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推行的質量管理計劃(QM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成分制備人員的安全意識,為其建立起安全規范的有效程序,但是在血液成分制備中的安全問題仍不容忽視。本文旨在探討血液中的成分制備方法以及在制備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及相應的防護對策。血液成分制備要以血液主要成分質量及工作人員的安全為第一要素,要注意防護各種危險措施。現將其近年研究總結如下:
危險因素的種類
1.1 物理因素
1.1.1 外傷 主要為針頭刺傷手指,造成物理性傷害,為操作時針頭刺傷。例如操作結束后,將針頭拔出時針頭刺傷手指;采集成分血樣標本后,將針頭與其他雜物一起拋掉,而在撿回時碰傷手指;或在開放式成分制備中,分漿器與血袋連接過程中機器劃破手指。外傷時也有將血袋放入或取出離心杯時產生的硬物擦傷,造成各種或深或淺的外傷[2]。
1.1.2 噪聲 由于血液成分制備品種、制備方法的多樣性,因而用到的儀器設備也很多。比如各種大容量離心機、低溫的操作臺和濾白柜、病毒滅活柜、低溫冰箱、速凍機等各種設備。由于這些設備都在一個空間,并同時進行操作,會出現很大的連續性的噪聲。人體長期處于這種工作環境下,會給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比如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聽力損傷等。
1.2 生物因素
血液污染。成分制備人員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具有潛在傳染性的全血,在成分制備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況的血液污染,比如離心破損大量血液直接暴露于離心機內部;熱合失敗導致熱合處滲血或血液噴濺;開放制備剪口處的血液外溢;血漿病毒滅活,穿刺失誤或針頭脫出致血漿外溢;采血器材不合格導致的血液滲漏等,這眾多環節都有可能使血液直接或間接污染到工作人員的臉部、眼、手、呼吸道等處,嚴重威脅著工作人員的安全,很有可能感染上血源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
1.3 化學因素
工作人員會經常接觸消毒劑,而消毒劑對人體的刺激性較大,受到消毒劑影響較輕的工作人員會出現哮喘或者皮炎,影響較大的極易中毒甚至致癌。消毒劑對于人體的呼吸道、皮膚等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1.4 隱蔽危險因素
血液成分制備結束后,產生的醫療廢物一般情況下可歸類于具有感染性物品,其中還會含有損傷型醫療廢物,通常醫療廢物包含針頭、一次性生理鹽水、口罩以及一次性手套等。這些醫療廢物主要來源于血液成分制備科。
2 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2.1 針對性培訓
定期對科室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本科室的職業暴露及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訓,強化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和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識。
2.2 完善醫療器械,完善防護措施
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必須意識到職業性損傷對人體的危害,逐漸完善醫療器械設備、檢測設備以及安全防護設備等。為工作人員建立健康檔案,定期組織體檢。
2.3 安全處理廢棄針頭
使用過的針頭以及注射器等醫療用品必須按照規定做好毀形處理工作。如果出現刺傷或者擦傷的現象,應立刻擠出傷口部位少量的血液,采用自來水沖洗后做好消毒清理工作,必須包扎傷口。需要留意檢驗的最終結果,隨時做好防護工作。
2.4 要保障充足的防護和緊急處理物品,保證有效性和適用性。
工作時必須按規定要求正確穿戴工作服、工作鞋、手套、帽子、口罩、鞋套等;工作服、手套污染、破損后立即更換,受到血液污染的工作服應先浸泡消毒后再清洗;乳膠手套大小要合適,若手部有明顯的皮膚損傷,最好帶雙層手套,這樣可有效減少血液與皮膚的接觸,即使手套被帶有血液的銳器刺破,手所接觸的血液比沒戴手套時可減少50%以上[3];工作后脫下手套應先用消毒液擦拭雙手,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洗手是最簡單而有效的預防感染的方法[4]。洗手時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流水洗至少3 min以上。
2.5 消毒劑防護
在接觸消毒劑時需要帶上一次性手套,并且將消毒劑放置在通風的位置。需要在相應的地方安裝空氣凈化器,定期對空氣的消毒劑含量進行檢測,從而減少工作人員吸入的消毒劑量。
2.6 醫療廢物處理
醫療廢物需要分類放置,使用過的針頭以及較尖銳的醫療用品需要放在可防止穿透的容器里,不論是具有感染的醫療廢棄物,還是非感染醫療廢棄物,均由相應的工作人員送到制定地點進行滅菌后再送至專業處理中心盡心銷毀。對于滲出的血液需要在消毒過后再采取相應的處理。
2.7 噪音預防
在進行工作場所設計時,合理配置聲源,將噪聲強度不同的機器分開放置,有利于減少噪聲危害。工作間空間足夠大,墻壁盡量采用吸聲材料裝飾。對于電機或壓縮機,如果工藝過程允許遠置,則應移至室外或更遠的地方。
3 討論
為了防范和消除血液成分制備工作引起的職業性病損,保護工作人員的健康,國家在進行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過程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將防和治結合起來。只有加強安全衛生管理措施,提高工作環境的質量,加強自我防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職業危害,防止職業性病損的發生,保證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張月.血液成分制備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心理醫生,2016,(16):219-220.
李蘭川,付紅.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監測分析與防護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04):517-519.
湯文雋,蔡曉波,蔡紅軍.成分制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風險及防護措施[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6):108-109.
雷珍香.成分血制備人員的職業危害與預防[J].家庭醫藥,2018,(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