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瑞
摘 要:鄉土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通過對高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的研究,發現禮縣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環節非常薄弱,擬通過研究解決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緊缺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鄉土地理課程資源;資源開發;問題;措施
鄉土地理即本鄉本土的地理,其范圍大致是縣一級行政區,或是本省、本地區(地級市)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中學地理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因為地域上的優勢,學生對本區域相比其他區域要了解得多,鄉土情結亦濃厚真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加以正確有效的引導,是能夠激發起學生為建設家鄉而努力的潛在愿望的。本文以甘肅禮縣為例,探索縣域內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
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現狀
1.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
各區域地理資源豐富,禮縣也不例外。春天乍暖還寒的天氣多的是,今年春天冷暖變化過于突出,植物發芽開花較早,但是清明前兩次大范圍的強冷空氣入侵造成明顯的凍害,許多果樹受害。教師適時適當的舉例,學生易懂低溫凍害對農作物的影響。溫差過于懸殊是強對流天氣形成原因之一,今年春天強對流天氣比往年多,河流含沙量也較前一段時間明顯增加,這段時間觀察河流,看到的不僅僅是河流的含沙量,河漫灘的概念也容易理解。
2.利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樹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禮縣經濟落后,工農業發展水平低,許多資源沒有被高效開發利用,比如土地資源豐富,開發程度卻很低。區域內降水少,山地多,小農經濟,農民收益低。加之城鄉差距大,農民寧愿進城打工,也不愿意務農,部分土地閑置。土地被個別流轉承包用來發展剛剛起步的規模化種植,農產品銷路基本可以,但是加工尤其是深層次的農產品加工沒有起步,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教師要用發展的態度教學生去預測禮縣農業發展的前景,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
3.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野外實踐很少
多年從教經歷讓我知道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聽講,中學階段很少帶有研究性地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從問卷調查統計看,學生對于本區域的地理資源知道得非常少,教師上課也缺乏一些鄉土地理資源。
二、高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制度疲軟
實踐類知識,課程標準是有要求,但因與高考沒有接軌,校方不強硬要求開展,教師懈怠,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閑置,數據庫不能建立。
2.教師認識及能力不足
受傳統教學及高考模式影響,教師教學依然傾向于課本。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重實踐,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完成實踐報告。在學生人身安全問題上,社會向學校施加的壓力大,加之出行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寧愿在課堂上做“無趣的自我沉醉”,也不愿意領學生去參加實踐活動。另外,我縣各校地理教師極為短缺,相當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師是非專業教師,研究能力不足。
3.缺少資源庫
理論上具有指導性的高中地理課本,不能詳盡地展現各區域的差異性。鄉土地理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但是網絡及學校圖書室供查閱的系統性的地理資料沒有,不利于學生了解鄉土地理,學生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不強。
三、解決高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問題的措施
1.教革是保障
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支持就是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最有效的激勵。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課外實踐活動,收集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可擴大地理視野,提高地理思維,撰寫調查報告,把對課本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層面,簡化了教材。實踐活動還能增強師生情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更甚者還能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因此不應該讓學生失去應有的學習體驗。
2.意識至關重要
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授業解惑。目前多數教師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方面知識欠缺,認識不到位,不利于提升自己及學生的地理素養,學校可聘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
3.編寫校本教材
編寫鄉土地理課程的校本教材,能提高學校校本研究能力和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鄉土地理課程的編寫內容可依照課本結構或者根據縣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內容涉及自然和人文環境,要不斷更新。內容既要突出濃郁的地方特色,還要結合教學實際;既能滿足學生對家鄉地理知識的渴求,又能激起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欲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編寫枯燥會讓學生失去興趣,也覺得浪費時間。
通過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加上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鄉土地理與高考并不矛盾,它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習身邊的地理能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某些地理事象,實踐體驗的提升作用是課堂不能給予的,有效利用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有利于新課改的實行。
參考文獻:
[1]王靜愛.鄉土地理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李麗.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地理素養教育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1-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