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教育者對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不再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到教育的每一個學科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在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語文學科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是不可分割并且相輔相成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分析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闡明了落實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有助于學校、教育者以及學生本身進一步落實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整體教育模式
一、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問題的邏輯起點就在于學生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而學生和家長則認為要努力取得好成績,努力取得好成績無可厚非,但是,一些難以發(fā)現的問題潛移默化的滋生于人心。似乎只要讀完了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教育,只要成績過得去,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在這種急切的培養(yǎng)模式中,似乎個體意義上的高中教育已經失去了培養(yǎng)中等人才的初衷,反而簡化成了入讀高校之前的踏腳石,學生所要做的,無非是竭盡全力提升成績,然后將自己可以摸著的分數線層層拔高,再一扇扇敲開那些高校的大門。
久而久之,“高分低能”等社會文化問題變得不容忽視起來,對此,無論是一線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還是高校的語文領域教育專家,在不斷地反思中逐漸認識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當下學生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缺失。眾所周知,小學、初中的教育之所以被稱之為“九年義務教育”,就說明其在根本上還是有著啟蒙和普及教育的初衷;然而顧名思義,高等中學本就有培育個體接受客觀現實世界能力的目的所在,這種接受不但意味著要具備觀察客觀現實世界的素養(yǎng)、表達個體主觀意愿的能力,也就說一線教育工作者所說的讀寫能力,這種以“讀寫”為要旨的核心素養(yǎng)不但是研習諸學科的基礎,其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格外的重要,概因其不但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工作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前置條件。
核心語文素養(yǎng)理念自提出伊始,至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名詞,然而從實踐的意義上來說,當下的語文學科建構,卻始終缺乏與之配套的課程模塊和培養(yǎng)機制,各類高中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仍舊是捧著老路子、老思想來授課,不但沒有深刻地認識到核心語文素養(yǎng)在全部培養(yǎng)計劃中的指導性地位,反而將其視作學生升入名校的理論障礙,這種經驗主義和急功近利的授課模式不打破,那么,我們高校專家們嘔心瀝血編纂出的語文教材就始終發(fā)揮不出其深遠的價值。
比如說,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大多配有選修課程和讀本,這些精挑細選出文獻本應具備必修讀本的輔助功能,然而大多數一線教學機構卻在學生人手一本、一摞后將其束之高閣,甚至勸導學生不要因研習選修讀本而耽誤其必修課程的學習,如此一來,局部的不完善,必然導致整體核心素養(yǎng)的缺失,這種上下之間不對等的教授關系在阻礙學生全面的掌握語言文字運用方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閉了學生運用全面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力去探索更多學習方法的路徑。
語文學科有其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不僅是學生學習表達和組織能力的途徑,更是學生獲得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語文在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文化基礎中的具體分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其中,人文底蘊就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之一,讓學生學會理解、運用人文歷史知識思考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自我建構并完善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自主發(fā)展具體分為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其中,建構完整的人格也是語文學科重要作用之一,學生在學習古今歷史的故事時最后都會落實到其對自身的啟發(fā),在思考和交流中使得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社會參與具體分為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其中,社會和國家認同就是要對國家具有全面了解然后才能自我分析,從而啟動身份對其認同。語文學科在這一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總之,語文學科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因此,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迫在眉睫,并且十分有現實意義。
二、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閱讀能力自人類個體呱呱墜地起就受到了其成長環(huán)境中各種形式的培養(yǎng),這種閱讀能力并非簡單的指向文字閱讀能力,而是說孩子們用其尚未成熟的思維意識去觸碰與接納客觀世界的能力。到了高中,作為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閱讀能力卻反而被限制在語文課堂中的各種文體閱讀上,這不得不說是現代語文教育體系中有所缺失的一環(huán),久而久之,語文教育與我國現實主義傳統(tǒng)的脫節(jié),必然因核心素養(yǎng)的缺失而導致高中生整體接受能力的降低,倘若如此,不但意味著缺失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高中語文教育的失敗,更象征著高中生難以用健全的社會和學習能力修讀其全部高中課程。高中語文課本內容和結構的調整,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內容的側重,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雖然很多研究者都在探討這一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授課的過程中仍然沒有得到重視。
其次,相比于小學、初中的語文課程,高中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絕非簡單讀寫水平的提升,而是已經涉及審美意識構建的層次——“審美性體現了人文要求,探究性反映了新思維的需要。”還有社會文化內涵的梳理和介紹層面,是一門全面的文科基礎。對此,語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引導,與其說是為了讓其提高各類閱讀題型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如春風細雨版刷新高中生在整體上接受社會現實發(fā)展脈絡的水平。
譬如說,閱讀和鑒賞古詩、文的終極意義,并非嚴絲合縫地寫出“標答”進而得分,而是在心理上認同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而現代文閱讀,也并非是逐條逐句地捕捉采分點,而是要進一步接受自“白話文運動”以來前輩對現代性語言表述方式的構建過程、并進一步熟知當下白話文的書寫模式和情緒表述模式。至于語文課堂上的寫作和思維邏輯模塊,構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則在于架構高中生邏輯的同時,能夠以寫作能力為基礎,清晰有序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感和所知表達出來,即以寫作素養(yǎng)和技巧為形式,以頭腦中的主觀情感思想和客觀世界的現實為內容,表達自己的思維線條和脈絡。然而,僅僅是如此層次的核心素養(yǎng)遠遠不夠達成現代語文教學的目的,畢竟現代各學科基礎是以現代語言為基礎的,倘若沒有先進的語文理解和表述方式,那么,數理化等學科也只不過是空曠的符號和形而上的科學語言罷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全面而細致的拔高學生的閱讀、寫作等核心素養(yǎng),不但能夠使其具備更高的審美鑒賞能力,更能夠提升其理解科學、文化層面的學科知識。“教師應有一種長期跟蹤的耐性,多和學生交談,多關心他們的情緒歷程,多以朋友式的態(tài)度和學生溝通。”因此,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想要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則務必要有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須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中學習生涯作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階段,倘若能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并將其作為一種長期的探尋與自我成長的習慣,將成為高中生一生中的助力。
此外,多年來的時間研究證明,倘若高中學生自身具備較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能將這種能力運用于大量閱讀、寫作,那么學生所能得到的提升,比之純粹“接受式”語文教育所能得到的裨益要大得多,畢竟從根本上而言,語文學科的建構離不開語言學、修辭學和古今文學,而在高中階段,這些內容則是實踐的意義的比重要大過理論的意義;語言和修辭是要被運用于實際的交互才能凸顯出其現實意義,這種交互意義的由來并非是全部得自與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口授,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說,語言也是經驗的積累和疊加,因此,只有高中生有意識地運用自身所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將自身切實投入到探索語文世界的廣袤土壤中去,才能實現階段性學習的全部價值和意義,這種核心素養(yǎng)層面上全部意義的實踐,不僅包括其作為考生而言成績的提升,也囊括了其作為一個準成年人運用自己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觀察社會現實、美感揮發(fā)的作用。
審美作為現代化教育進程中一塊難以言述的飛地,教師所能提供的審美技巧和經驗固然具備一定程度上的可信賴意義,然而學生自發(fā)的運用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結合高中課堂的教學實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自己的審美層次和體系,這才是符合人才成長過程之中的標準流程,這種流程比之簡單地求分數、求升學顯然具備更高的價值和意義,然而仍有部分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未能認識到此問題,這是十分可惜的。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即使目前為止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他的作用,還是應該不斷探索并且今早落實到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中。
參考文獻:
歐陽芬.論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設置及其對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6)
作者簡介:王曉維,女,出生于1983年5月15日,戶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