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摘 要: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更是化學學科教學的重要宗旨,為此首先分析了科學素養在初中化學中的具體含義,其次提出了幾點有效培養初中生化學科學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化學;科學素養;培養方法
一、科學素養在初中化學中的具體含義
科學素養的核心是人的科學觀,由五方面構成,分別是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而這些在初中化學中的具體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形成最基本的化學概念
初中生通過學習初中化學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科學素養應該是能夠形成自己對于化學的基本認識,熟悉最基本的化學概念,懂得化學學習的最基本的理論知識。
2.能夠把化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即指初中生能夠應用觀察、實驗等方式了解化學物質的構成,能夠認識和分析生活中一些東西的基本組成,同時能夠獨立地進行思考,獨立地完成化學實驗。
3.能夠培養起自己的化學學習興趣,形成自己的科學觀
初中生應該在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自己的化學學習興趣,具備探究化學世界的熱情和積極性,形成自己的化學學習的科學意識和品質,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化學的方法。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初中生學習化學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自己對化學的學習充滿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化學的學習,充滿學習化學的動力,注重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培育自己的化學科學素養。為此,初中化學教師在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計開放的教學內容,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們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積極性的培育,要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通過設計開放的教學內容來增加教學任務本身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自由度。例如,化學教師可以通過把化學課本教材知識生活化,來設計場景教學,比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準備鐵絲,木條,鎂條等,觀察這些實驗材料燃燒的情況。這既可以激發初中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更能夠在使化學生活化的過程中,讓化學科學素養滲透進化學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地聯系現實生活,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注重對自己素質的培養。
2.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
化學是一門重視積累的學科,學生一旦基礎打不好,就難以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因此學生只有有雄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薄發,真正讓知識成為一種力量,成為塑造自己化學科學素養的力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初中化學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注重知識系統的構建,從而能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化學科學素養。
3.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只有具備活躍的思維,才能更好地培養起自己的素養。為此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善于總結思考,讓他們懂得知識的遷移與轉化,懂得把化學科學素養的培育融入學習的過程中,懂得舉一反三,真正理解化學的邏輯,真正懂得化學的精髓,真正喜歡化學,取得化學成績,培養自己的化學科學素養。
4.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民主平等的課堂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的意識,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在這個意識下注重對初中生的化學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教師要真正地了解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需求,知道學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材施教地來進行化學教學活動的教學。也要與學生平等地進行溝通交流,注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化學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讓同學們能夠共同參與,合作完成,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熱情。初中化學教師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同學們的化學科學素養。
5.教師要重視化學實驗
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化學實驗作為一種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為此,教師要重視化學實驗,注重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實驗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初中化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器材、實驗的儀器要仔細檢查,要對實驗的現象及過程認真觀察,真正做到求真嚴謹。比如在學習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化學實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檢查實驗器材,然后再科學操作,制取氧氣。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師要認識到科學素養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含義,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化學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連福.分析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J].成功(教育),2013(2):118.
[2]朱汝葵.著眼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初中化學教材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陳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