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摘 要: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導學法應用進行分析,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何進行問題導學,內容分別為有針對性地導入數學問題,通過情境創設進行問題導學,采用前后呼應的方式進行問題導學。希望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能夠為初中數學教學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情境創設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廣大教師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應用各種新型教學方式。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
一、有針對性地導入數學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教師要高度重視問題的針對性。所提出的問題需以實際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并且這一問題的提出要充分符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防止問題太過抽象或者太過深奧[1]。
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過程中,教師結合這一章的基礎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勾股定理中的‘勾和股分別代表的是三角形中的什么?”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手中教材,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此后學生明確了基礎知識,教師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假設有一個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邊分別是8cm和6cm,問這一三角形的斜邊是多少cm?”學生已經了解了勾股定理的相關定義,就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因此已知這一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同時給出其中的兩條直角邊,最終便能夠通過比例算出其中的斜邊為10cm。教師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這一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二、通過情境創設進行問題導學
初中數學教師為學生設置問題之前,還可以設置一定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對問題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2]。此外,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注意和學生的切身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積極主動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相似”這一內容時,教師準備了兩張圖片,上面畫著兩個一模一樣的蛋糕,但是一個蛋糕大,一個蛋糕小,并且蛋糕上的圖案和裝飾都隨著蛋糕比例的縮小而縮小。讓學生觀察這兩個蛋糕,然后說出兩個蛋糕的相似之處。學生經過觀察,不難發現兩個蛋糕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大小不同。此后,教師為學生介紹相似圖形的特點,并且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所見到的相似圖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勾起,進而積極主動地回憶生活中常見的相似圖形,然后在課堂上和大家分享,若教師發現學生說出的“相似圖形”并非教材中規定的相似圖形,可以對這一學生進行糾正,這樣便能夠讓學生加深對相似圖形的印象,牢記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采用前后呼應的方式進行問題導學
教師開展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問題導學方式,可以大體分為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以數學課本為依據,對問題進行設置,而這一問題的提問,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教學中的基礎知識。第二種方式是將數學方法作為主要內容的問題導學。兩種方式問題設計存在差異,成效有所不同。
第一種方式,教師需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預習,在學生預習之前,教師為學生列出提綱,讓學生明確知識重點。學生預習過程中,提出疑問,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教師引導,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假設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時候,針對課本中的案例,教師讓學生找出方程的特點,讓學生對比此方程和之前學過的方程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進而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課初提問過的問題,這時學生的回答更加篤定,并且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鞏固,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第二種方式,同樣以“二元一次方程”為例,在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特點和解法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準備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式和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式,讓學生分別對兩個方程進行解答,并且讓學生探討兩種方程解法之間存在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兩種方程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兩個應用題,其中一個通過一元一次方程便可以得到答案,另外一個則需要通過二元一次方程才能進行解答。采用組合方式,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有一個縱向貫穿式的了解,為此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堂最后,讓學生自主創造應用題,不但能夠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在出題過程中,還能夠切身體會出題者的意圖,對今后的數學考試帶來一定啟發。
初中生智力和心理還處于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抽象的事物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要注重問題提問的方法和方式,從而符合初中生特點,幫助初中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鄒金貴.關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運用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
[2]劉煒.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J].才智,2016.
?誗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