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衛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教師竭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標。只有積極探索,不斷總結,通過各種途徑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化學課堂教學追求有效的教學過程是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要求。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學生生活的聯系”“滿足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瘜W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因勢而導;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現結合我的教育教學實踐談一些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減負背景下,化學教學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特別是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和焦慮心理的關注,要基于學生的已有知識,使其建構和理解新知識。學法在變,教法也要變。重視激發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的尾氣處理問題,首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查資料等回答: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霧霾天氣開始出現,現在我國多地都出現了霧霾天氣,帶來的危害非常多,那霧霾天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然后由學生討論由于一氧化碳有毒,關于該氣體的實驗都需要注意尾氣的處理問題,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點燃或收集”的方法。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現代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教,是引導、指導。老師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師要有洞察力,知道學生的知識增長點和學習閃光點,一切按教育教學規律,因勢而導,用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學。最后,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給學生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系,教學工作就能比較順利地開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因此,優化師生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改革的現實要求。
三、有效的教學行為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保證
1.重視情感因素,增強學習激情
重視情感因素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以教育心理學和情感教育原理為基礎,結合化學的學科特點,提出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情感和認知上得到發展和提高。化學教學中,要創設情感,激發情感,培養情感,探索情感。
2.認真研讀課標,精心設計教學
備課離不開教材,離不開課程標準。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深入課本,要設計好教法和學法。備課時,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要明確課堂“教什么”和如何“教學生”,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
3.優化教學策略,凸顯主體作用
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新課改下,教師教學方式必須轉變。課堂教學要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構建教學方法體系。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如: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中,讓學生閱讀課本抓住解題思路“赤鐵礦石—氧化鐵—鐵—生鐵,生鐵—鐵—氧化鐵—赤鐵礦石”,則問題迎刃而解。
4.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要搞好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深入理解什么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簡單說,就是指學生以類似或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所進行的學習。創新能力,要求教師深入理解什么是創新能力。創新能力,融知識、能力、思維于一體。提高探究學習與創新能力的途徑、過程、方法及策略,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是貫穿化學課堂教學始終的。如:對金屬的幾種冶煉方法的探究得出:“電解法、熱還原法、熱分解法”,接著向學生介紹:人類從石器時代先進入青銅器時代,繼而進入鐵器時代,而鋁的利用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由金屬活動性強弱關系與人類利用金屬的先后,可以發現人類使用較早的金屬,其活動性較弱;金屬活動性越強,金屬的冶煉難易程度越大,這也影響了人類對金屬的使用。這也為后面學習金屬活動順序表作了鋪墊。
5.運用好多媒體,服務于課堂教學
我們教師應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化學探究性教學中,服務于我們的化學教育教學。多媒體教學模式極大地優化了教育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通過Flash呈現危險操作,讓學生耳濡目染并得出實驗步驟:“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p>
總之,化學課堂教育教學要有效,重在課堂教學,而要完成新課改目標,教師應當科學理解有效課堂教學的真諦和內涵,對有效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誗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