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靈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首先,要組織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在課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中,考試做題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引導;小學語文;教學;學以致用。
引言:小學語文課改中給語文教學進行了定性,認為其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也預示著現代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如何進行學生能力培養、如何更好的學以致用。
重視能力培養和學以致用,這一點符合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在回歸傳統文化并重視語文應用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怎么教,成為了當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要組織開展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學生對于字詞的記憶和運用,教師可舉辦語文知識運用比賽,比如針對一二年級,將易錯字、形近字精心編排成組詞語的形式,考察學生在字詞基礎方面的運用能力;針對中高年級,以讀寫結合點為主要內容,考察學生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得知低年級學生的組詞掌握較好,錯誤較少;而中高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題目要求,小部分學生能寫出真實情感,立意新穎,結構完整,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的組織能力已達到了相當的程度。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二、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講到《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時,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我重點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表達感情的詞句,使學生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感受到了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當講到“手足情深,形影不離”時,文中用“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接著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學以致用,我又接著提問:“你有沒有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朋友呢?”學生立刻沸騰起來了。“我和張靜整天形影不離,我們一塊上學,一塊放學,一塊寫作業,一塊玩。”“我和明明手足情深,我有什么困難他總是第一個幫助我。”“我和姍姍是手足情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做過的事可多了。”……連班里最調皮的學生也忍不住發話了:“老師,我以后一定也要為自己找個手足情深,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下課后,我發現學生之間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就連站路隊的時候也有了變化,大家的小手緊緊地拉在一起。看到這些,我從心里樂開了花。
三、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師在認真批閱、精選材料的基礎上,要對學生習作的閃光點予以充分的肯定,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出寫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教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提升作文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每個學生的靈魂里都有一個熟悉得可以下筆千言的世界,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去發現自己這個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從實踐的層面嘗試去幫助學生發掘他們“獨特的內在的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達,怎樣讓自己的表達更精彩、更吸引讀者。語言是載體和工具,只有讓文章的語言靚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為學生作文的把脈人、處方人,教師在作文講評中要把握好講評的重點,解決寫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討論,大家會深刻地地認識到:寫作,并不僅僅是為了語文考試,更是為了實現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只有養成內視的習慣,才會發現生活的真,才會關注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抵達心靈。
四、在考試做題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在平時的作業或者考試中,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以致用。例如有一道小學語文題目直接就是一份詳盡的“感冒靈說明書”,其作用與用途、用法與用量、注意事項、儲藏、有效期等一一被列在試卷上,題目下方有四小問:第一題,“遵醫囑”是什么意思;第二題,在此說明書中的“服用”和“食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是兩者一般分別用于什么情境;第三題是慎用和禁用是否能互換,并闡明理由;第四題則根據說明書設置了具體情境,自己判斷對錯。這種題不像一些單純的詞意解析題干巴巴的,而是比較有趣,很多知識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到,特別吸引學生。現代社會需求的是實踐型學生,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實踐題主要體現的是落實課標中關于“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要求,將學生的閱讀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檢測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雖然難度一般,但都是考察的詞語解釋、閱讀能力等語文基本知識,只是考法有一些改變。考題以生活化、靈活的方式出現,避免了讓學生機械抄寫、死記硬背。針對這種類型的題,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需根據所提供的材料、線索分析、解釋信息等對題目作出判斷,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