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蓮
【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不是一味機械與枯燥,更應該是一種鼓勵、人文關懷,因而抽象、理性的數學課堂必須體現人性的和諧。我們要創建民主的氣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調控教學行為,構建教法學法和諧;深刻理解教材,構建文本人本的和諧。
【關鍵詞】和諧 師生關系 學法 文本人本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62-02
“構建師生全面發展和諧課堂”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和諧發展,就是以人為本,如何尊重生命,體現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如果說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是剛性的,那么數學教學人性化則是柔性的。凡是優秀的、成功的數學教師,他們在數學教學中都是充滿對學生的愛心、人性數學課堂上時時閃光,把各種人文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優化組合,滋潤滲透,使數學脫去僵硬的外衣,顯露出生機、洋溢著情趣,充滿著智慧,使學生徜徉在濃濃的人性氛圍中,潛移默化。正如錢學森所說:“科學與人文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
抽象、枯燥的數學課堂是沒有生命的,如何讓充滿理性的數學課上張揚人性,是每個教師必須探究的課題。
一、創建民主氣氛,構建師生關系和諧
1.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價值與尊嚴,讓學生和教師人格相等。因此要求教師不以權威者、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而應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通過自己的言語、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即使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差錯和困難,也不隨意批評和指責,給學生引導和點撥。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知識上的啟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滿足。因此,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平等、快樂的心理氛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激勵,給反映慢的學生以寬裕的思考時間,給表達差的學生以重說的空間,給說錯的學生以指點、鼓勵及糾正的機會。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分步評價法”。即在教學中不是以一個完美無缺的發現或解答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而是對學生思維、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一個數據、一個符號的正確都加以肯定,對于差錯或不足之處,則引導學生找出癥結所在,讓他們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見解。這樣,可以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與自信。
課外是交流情感的第二渠道。課外師生一起上操場去跳繩,玩游戲,那么,上課時,氣氛反而會更活躍。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學生把師生跳繩、玩游戲中平等的關系帶到了課堂中。在他們眼中,教師不再是至高無上的長者,而是成了他們的大朋友。這樣,學生就會因親其師而信其道,進而表現出異常積極的學習情緒。
2.以情動情
贊可夫的大量實驗證明:教師良好的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學習時身心愉悅,效果就好,學生學習時心情壓抑,效果就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對每一個學生要傾注滿腔的愛,真正為學生創造一種樂學環境,調動學生的情緒狀態,體現教師之情,建立師生之情,培養同學之情,彼此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只有師生關系和諧,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與學的境界。
二、調控教學行為,構建教法學法和諧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互動的過程。過去,我們不少教師習慣于教師全盤講解,學生全盤接受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師“滿堂問”的所謂“啟發式”教學。這樣的課堂只能是“一潭死水”,只有預設,沒有生成;只有封閉,沒有開放;只有提問,沒有對話。學生開放的思維與僵死的教學模式相背離。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
1.教師從思考“教”到思考“學”。
以前教師備課主要考慮把教材知識如何講得精彩完美,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目的與意圖無從了解,只能被動學習。甚至整個課堂成了教師的秀場,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如何展現聰明、展示才華,而學生則成了陪襯教師的“綠葉”。
“學生”是教育的核心,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必須從教學知識轉變為教給方法,從“教會學生什么”轉變為“發展學生什么”。所以,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生如何學習,鉆研學生的學法。教師要從“傳授知識”轉換到“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要把教學過程由“灌”改為“導”,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教師展示才華轉變為學生展示聰明。
教法對學法的和諧需要有效的提問,提出的問題要有開放性,要有一定的難度,要有點石成金的作用,避免沒有思考價值、與教學目的不著邊際的所謂問題。
和諧的教法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需要等待——給學生思考留出時間,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教師等待所有學生都參與提問和對提問做出回應;教師的傾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期盼,會很大程度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過程流出出的關注和欣賞,能夠極大激勵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教的過程轉變成學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賞自己的過程。教師要在教的過程中善于把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資源。
2.學生需從“接受”轉變為“探究”
學法對教法的和諧,需要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與合作。
學生不會學往往會導致不愛學、不愿學。
學會學習,學生首先需要多種器官和心理能力的投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手操作、用腦思考;學生的認識、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能力都會在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學生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強調學習過程與結果并重、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不僅著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得出有價值的學習結論,而且也應該注重學生能夠取得有效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感受與體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學習任務,側重學習過程。這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策略。endprint
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也是學生學法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培養和諧的學生人際關系。表達者學會準確地把思考過程由大腦的內部語言轉化外部語言。其他學生學會傾聽。既是對發言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學習的反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關注學習中的“弱勢群體”,除了聽到和教師觀念保持一致的“主流聲音”外,還要讓“非主流”的學生發聲。教師千萬不能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節約教學時間”,故意掩蓋或訓斥學生錯誤的想法,讓課堂成為真實的課堂。即使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教師也要的學習中反思自己的觀點。我們應該讓學生不同的觀點在思維碰撞中、在進一步的學習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形成正確的認識。
教學越來越不能用一種單純的教法或學法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不管是社會的多元還是文化的多元,教法和學法的多元化、和諧化才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
教法學法和諧統一,才會使教師教學的預設和學生課堂的生成和諧統一,才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領作用和諧統一。
三、深刻理解教材,構建文本人本和諧。
數學是講原則的。數理的嚴密、規則的恒定、概念的抽象、圖形的玄妙,展現出數學的理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新課程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情感、、態度、價值觀”成了教學目標。因此,數學的理性與教育的人性不可背離,應該和諧統一。
小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學習知識,形成數學技能,養成數學素養,讓數學成為“思維的體操”,讓數學成為生產、生活的“工具數學”,而且要讓數學成為文化數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小學階段,讓學生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知道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用價值,還要掌握數學知識的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感,強化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
滲透數學文化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注重對數學理性精神的培養,鼓勵學生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用于批判,不唯教材、教師;二是在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的同時,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比如,有教師在教學四年級《植樹問題》時滲透“對應”的數學思想,在教學《因數與積的關系》滲透函數思想,教學六年級《可能性》時滲透極限思想。三是體現數學的美感價值。比如在教學黃金分割比時結合美圖領略它在美學上的審美價值;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欣賞數學的對稱美,探究數學的對稱美。從圖形的對稱美,轉而欣賞算式、數據的對稱美。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四是注重數學人文價值的滲透,比如數學課上進行數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五是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現象。比如,操作莫比烏斯環引導學生了解拓撲學,用計算器計算,通過宇宙的“黑洞”引入“數學黑洞”。
總之,和諧的課堂,應該是師生感情交融的課堂,氣氛輕松民主的課堂,是高效愉悅的課堂。在和諧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將教法寓學法之中,學法是教法的優化,數學學科的理性與教育活動核心的“人性”齊飛共舞,教師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精彩紛呈,師生共同成長。和諧課堂在新課程背景下具有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勇軍.論和諧課堂三要素[J].教學與管理,20169(12).
[2].胡建興.善待雜音,共建和諧的數學課堂[J].數學教學通,2016(1).
[3]孔凡哲.數學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