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梅
摘 要:音樂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積極開發與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體系。童謠引入是小學音樂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思路,對于豐富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童謠引入對于小學音樂教學的價值,接著以福建三元區為例,探索了小學音樂課堂引入童謠資源的具體策略,思考了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童謠引入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我國廣大城鄉不同區域經濟、文化環境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客觀上影響著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狀況和教學水平。基于這一現實,為使音樂課程具有廣泛適應性和普遍實施的可能性,對課程內容和標準的設計,注意既要有明確的規定,又要有適度的彈性,使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音樂課程,在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和水平要求上得以普遍實施,推動音樂教育的普及和均衡發展。”三元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代中期即為閩中重鎮,通行閩中方言永安話,具有典型而豐富的客家音樂文化。童謠是其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下面,本文就針對三元童謠在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運用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分析。
一、童謠引入對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意義
(一)豐富音樂教學資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建議:“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創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學領域課程內容的彈性尺度。”地方童謠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重要表現形式,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情感真實自然。將其引入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之中,極大地豐富了音樂教學資源,符合校本課程開發理念。
(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音樂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良好審美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從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效果來看,音樂教學質量低、學生音樂素養參差不齊是困擾不少教師的心病。從私下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不約而同表示,現在的音樂課有一點難度,感覺自己的基礎不是很好,學不了這么專業的知識。另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無趣,所以學習興趣不高。童謠不僅朗朗上口,還簡單易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借助童謠滲透音樂教育,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二、小學音樂課堂童謠引入的具體途徑
(一)深入生活,發掘地方童謠
音樂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生活是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最鮮活的素材。新課改反復強調生活教育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中,由于小學生音樂審美經驗的欠缺,從他們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音樂教育的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深入反思當下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程開發脫離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致使教學質量不高。《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是在生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生成和實現的。”學生身邊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童謠,在開發音樂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現實生活,發掘帶有地方特色的童謠作品。這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了解地方童謠文化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地方童謠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童謠文化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進行采風,向家里面的長輩學習地方童謠,聆聽老一輩口口相傳的童謠小調。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積極投入到了這次采風活動之中,勢要比較一下誰搜集到的童謠最多。在小組成員的齊心協力下,學生整理了很多具有三元地方特色的童謠,如《龍船調》《勤奮歌》《月姐姐》等。教師將學生整理得來的童謠編成《校園童謠冊》,每周選擇一首供學生學唱。在一段時間的耳濡目染之后,學生對于三元童謠的創作形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個時候又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內容創作新的童謠。××同學的《螞蟻歌》、×××同學的《豆腐歌》、×××同學的《新上學歌》都非常不錯,受到了一致好評。通過這次“童謠文化月”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更多三元地方童謠基礎知識,還培養了對三元童謠深厚的情感,為下一步童謠在校本課程中的引入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理解內容,感受童謠魅力
童謠之美不僅僅在于其形式,更為美好的是其中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以及生活哲理。每一首童謠都飽含著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向人們揭示了樸素卻又深刻的人生思想。在將童謠文化引入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童謠的形式之美、韻律之美,又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童謠背后蘊涵的情感意義,分析歌詞反映的生活情景以及創作者的情感態度。這將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地方童謠的興趣。
《龍船調》這首童謠教學過程中,教師先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了2015年中國龍舟公開賽上三明麒麟龍舟隊健兒們返航時唱起三明龍船調的片段:“后門杉樹是幾千喲年喲嗬,嘿郎格,請得個魯班來做喲船,嗬,做得喲船來是水上嗬跑喲嗬,嘿郎格劃船弟子啊保安喲康,行行嘿唉少年的船,少年節慶喲劃喲船,嗬喲嗬……”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及有趣的三元本土方言演唱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認真聆聽起這首歌曲。接著,教師請學生描述一下這首歌曲展現了什么樣的場景?學生很快就反應過來,歌曲描述的是端午節沙溪河畔賽龍舟的動人情景,展示了三明地理風貌和古代歷史人物,表達了三元人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再通過用三元本土方言說歌詞,讓學生體驗方言古樸的韻味。最后,教師又從這首歌曲的旋律上展開了分析,引導學生深刻感受這首歌曲蘊含的形式之美。在層層遞進的教學設計之中,學生一步步感受到地方童謠文化之美,學習童謠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不少。
(三)傳唱童謠,形成社會效應
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引入地方童謠不僅是讓學生簡單欣賞一遍這首童謠,更為關鍵的是激發學生主動繼承和弘揚地方童謠文化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從小學生角度出發,大部分學生是非常喜歡童謠歌曲的,十分愿意參與童謠傳唱。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學習情感,定期組織學生學唱童謠,領略地方童謠獨特的文化魅力。
教師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舉辦“童謠鑒賞大會”,通過地方童謠傳唱、社團合唱隊傳唱、校園童謠傳唱、優秀童謠節目表演等形式宣傳童謠。鑒賞大會各年段互相交流觀看,還向學生家長發出了邀請,請他們一起與學生參加這種活動。根據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民主投票結果,每次大會上還會選出優勝獎,為其頒發神秘大獎。這激發了學生學唱童謠、傳唱童謠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校園里面形成了人人都會唱、人人都想唱的氛圍。學生在優秀童謠作品的熏陶感染下陶冶了情操,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進一步豐富。
以地方童謠為代表的校本課程資源豐富了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在音樂教育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組織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合理引入和開發本地童謠資源,加強對學生在童謠學習方面的音樂指導,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韋春媛.小學音樂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賀州客家童謠《鴨嘛嘰噶吃擂茶》一課談起[J].廣西教育,2009(2):123-124.
[2]林萍.讓小學生走進閩南童謠[J].學周刊(A版),2010(7).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