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卓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中,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逐漸重視學習方法的培養,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學習效率問題的一大關鍵。學生的學法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受重視,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出較為完整的培養方案及策略。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法的作用和培養策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做好理論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法;作用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法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法,即為學習數學的方法。目前,學法作為學生基本素質的評定標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判定有很大影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能夠主動結合實際問題對數學知識進行提問、思考和運用。通過學生學習方法的強化和掌握,去解決教學進度不斷推進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的一些實踐問題。例如,學生的配合度不高,學習積極性低,與老師的課堂互動不能形成良性循環等,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學生學法的優劣。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式需要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實際性,不斷引導學生自主開拓,在“寓教于樂”的課堂中,將學法的作用發揮到最佳。
二、學法培養策略
1.數學情境設置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需要一定的輔助手段,情境的創設對于數學科目的教學有很可觀的效果。教師將例題設置在適當的情境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題意,解決常犯錯誤。例如,在講解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分數混合運算單元時,將題目進行情景化模擬,“一條長兩米的繩子,截去它的后,又截去剩下部分的,問現在繩子還剩多長?截去的繩子占總繩長的多少?”學生總是分不清截去的主體概念,不知道“”和“”是針對誰來說的。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以繩子為主題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分小組將繩子親手去截,最后測量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了學生對于分數的理解和運算能力,從學法的角度來說,使得學生有了更深的實踐和體會。又如,在課堂中出現“18根粉筆”,老師要求學生將其分為3份,放到3個盤子中,“動手實際操作一下”。同學積極踴躍到講臺前進行動手操作,分別在每個盤子里放了6根粉筆。在引導的過程中,將“平均分”的理念滲入到學生思維中。但在教學設計中,要考慮環境受限的問題,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將18根粉筆擺放到講桌上,讓同學們實際動手分配,最終也能引起學生對問題的好奇,這也不失為一種學法培養方式。
2.“舉一反三”學法的培養
學習方法的培養離不開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專門開設“錯題講解課”,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錯題,大家進行討論,解題技巧分享,從而“舉一反三”,總結規律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典型錯例進行變型練習,做到“舉一反三”式的學法培養。例如,在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千克、克、噸”的單元中,“比5分之2噸少20%是多少噸?多少噸的30%是60噸?”類似的小問題可以換數不換題,學生可以套用題目框架進行自主考查,將“5分之2噸”改為“7分之4噸”,或是將“20%”改為“40%”均可。將“噸”換成“千克”“克”,不僅對分數和百分比的知識進行了考查,還對單位換算知識進行了鞏固。
3.開設學法指導課
以公開課的形式,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一階段對于數學的認識很關鍵。例如,總結優秀學生的學習經驗,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技巧和方法,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學法指導課也能夠使得教師團隊更具有經驗,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總結,并進行學法應用的總結分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于學法教學手段是否接受,在現在已有的教學指導中,還有哪些學習方法和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通過數學思維校正,幫助更多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學法觀念。通過開設學法指導課,教師能夠更好地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得到反饋,這對于教學過程中學法的培養有很大幫助。并且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整理,進行授課方案的完善,站在學生的角度,將數學課堂變得輕松活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數學教育學法的研究仍需要經過不斷的課堂實踐,使應對策略更具有針對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法在小學教學階段的意義,配合學校之間加強合作,構成一個網狀的聯系平臺,在進行公開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之間形成一個互相交流探討學法教學經驗的習慣。根據教育改革規劃以及針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目標,廣大人民教師需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學生認真負責,對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應用理論教學基礎進行實踐驗證,不斷指導學生的學法,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增加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學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法的作用與培養[J].考試周刊,2012(12):24-26.
[2]丁愛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法的作用與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2):14-15.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