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國
摘 要:為了解決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機械接受、學習效率不高的現狀,運用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加強合作與交流、提供操作的平臺、鼓勵多種算法等策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有效學習;深度學習;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算法多樣化
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都在探索追求高效課堂的捷徑,高效課堂與學生的深度思考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教師過多講解,致使學生沒有進行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呆坐著在教師的強迫下聽講,并沒有進行深度思考,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怎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與大家共勉:
一、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深度學習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啟迪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加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來。合作交流是多向性的群體交流,是師生、生生之間一種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機會,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學生對整數大小的比較已有充分的認識,但鑒于分數的抽象性,學生比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教學:
師:既然同學們對分數有了一些認識,你們觀察黑板上羅列的一些分數(教師在黑板上羅列分子相同、分母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三種不同的分數混在一起若干個),能否將其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后,集中匯報如下:
生A:我們小組認為可以把分子相同的分數分為一類,分母相同的分數分為一類,還有一類是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總共三類。
生B:我們組也是這樣分為三類。
其他組都贊同這種分法。
師:同學們真會想辦法,把分數分為這樣的三類。那么,你知道這三種類型的分數怎樣比較其大小嗎?再在小組里討論一下。
這樣的過程,鼓勵了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并將思維引向深入,從而達到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
二、提供操作的平臺,促進深度學習
動手操作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小學生如果沒有經過后期的培養,很難通過具體的形象思維理解數學知識。為了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教師應格外關注動手操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這將會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直觀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并為后階段的學習和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對整除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對于“為什么會出現有余數的除法,余數是怎么得到的,以及本節課的難點——余數為什么一定比除數小”這些問題的理解,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學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一定數量的蠶豆作為教具。操作一:8粒蠶豆平均分成兩堆,每堆有幾粒蠶豆?學生很快得到結果:每堆有4粒。操作二:9粒蠶豆平均分成兩堆,每堆有幾粒?學生在操作一的基礎上很快就完成,但對剩下的1粒不知如何是好。我追問:出現什么問題了嗎?學生異口同聲:還多1粒蠶豆。我問:多的1粒怎么辦呢?還能繼續往下分嗎?為什么?多名學生都說出了不能再分的理由。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講解:多的1粒在數學上叫做余數,可以用算式9÷2=4(粒)…1(粒)來表示。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們的豁然。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體驗到余數的由來,并且還發現問題,這就是深度學習所倡導的學習方式。
三、鼓勵多種算法,促進深度學習
“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是數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即對同一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樣教學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挖掘了每個學生的潛能,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如教學“退位減法”的豎式計算時,教師出示樹上有小鳥的情境圖,以孩子們熟悉的情景引入教學內容:樹上原來有9只小鳥,飛走了5只小鳥,現在還剩下幾只小鳥?孩子們已經學過一位數的減法,很快就列出算式:9-5=4(只)。隨后改變情境圖:樹上原來有12只小鳥,飛走了5只,現在還剩幾只小鳥?誰會列式?板書:12-5=?小組內展開討論,然后集中交流。學生發言積極,得到了多種答案。生1:如果是10只小鳥,飛走5只,就還剩5只。現在是12只小鳥,比10多了2只小鳥,所以答案是7只小鳥。根據學生回答,我在黑板上板書10-5=5,5+2=7。生2:如果原來有12只小鳥,先飛走2只,還剩10只,再飛走3只,還剩7只。我追問:你是把小鳥分成兩次來飛嗎?能再說一遍是怎么分的嗎?生2:把5分成2和3。我趁勢板書:12-2=10,10-3=7。生3:也可以一只一只地飛走,從12倒著數,11、10、9、8、7。孩子們的思維在碰撞,并在不同方法指導下進行著獨立思考,這就到達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來,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學習數學,鼓勵多樣化的算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深度學習的需要,更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宋士鳳.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研究初探[J].新課程(上),2017(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