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依蓉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本思想對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進作用,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文章針對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其歷史作用、現代價值做出了進一步探究,對民本思想的基本內容、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現代價值給出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本思想;現代價值
歷史上,有許多學者針對民本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表達了君主與百姓之間的關系。對先人的民本思想進行探究,可以發現這些哲學理論大多都是從統治階層的治理層面、朝代的發展興衰層面等強調百姓的重要性和民眾力量的強大。因此,愛民、重民等思想成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入探究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其歷史作用、現代價值,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文明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多位學者在著作中表達了對民本思想的見解,如表1所示。
但在相關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人們對傳統文化當中的民本思想以及現代價值的了解并不多。筆者對此作了專門調查,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于傳統文化以及民本思想的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不斷地對其進行探究。民本思想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在商代,人們便已經開始尚鬼和尊神,無比崇拜天神,這種崇拜思想影響所有的行動。在對卜辭的研究中發現,商代的人們通過卜來接受神明的旨意,由此來決定農耕等事物,簡單來說便是非常注重天,忽略了對人的重視。在周朝,盡管依舊注重天,但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統者治者在思想政治中由于吸取了紂王殘暴統治而亡國的教訓,開始意識到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有了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西周統治者思想觀念轉變,逐漸開始重視人民,知道了人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性,雖然依舊尊拜天神,但天神已經逐步開始人化,成為人民思想的一種展現。因為思想觀念逐步轉向了人,在對殷商的文化進行繼承時,兩周統治者制定了禮樂制度,即周禮。此外,西周統治者非常注重民生發展,其保息養民的發展策略,使西周的發展更加強大,在保民和惠民中展現了德。雖然相關思想依然是為了對統治者的地位進行鞏固,但在思想層面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肯定了人們之間全面的發展關系,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相互尊重,為愛護人民、敬重人民的思想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尊重人的地位和價值
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其思想理論當中可以發現他繼承了西周的重民思想,并將重民、愛民的思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創建了仁學,進一步表明了尊重人民和愛護人民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觀念當中,仁是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的根本,將仁視為重要的道德原則,其主要展現的內容便是對人的關愛。但對人的關愛需要有基礎,簡單來說便是要將愛的對象作為人對待。從仁者愛人的角度思考,孔子提出了各項主張,將其視為統治者與人們之間協調關系的重要原則,主張將勞動者看作人,并非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這樣才能讓統治者通過道德的力量,對勞動者的精神進行統治,才會產生一定的道德原則對剝削統治進行調整,注重對人們的愛護和尊重,實現安民和教民等發展內容。在孔子的思想中,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一定要有仁愛的胸懷,這樣才能使人民安康,四海升平。
二、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歷史作用
(一)促進了勞動者之間產生助人為樂的思想,團結友愛
愛護人、尊重人的民本思想一直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可對統治者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要求統治者有仁德之心,將百姓視為天,時刻牽掛人民的疾苦。這一傳統思想理論對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影響非常深遠,使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憂國憂民思想成為古代社會知識分子的重要特征。此外,民本思想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推進了社會的團結友愛。盡管仁愛的思想理論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從道德倫理的層面進行分析,它強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并以此作為前提,將自己對家庭成員的愛擴展到社會,使人們能夠做到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彼此關愛,相互照應。傳統文化當中的民本思想使人們彼此之間形成了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道德品質,并且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依然適用。
(二)愛民重民的思想體現了人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清醒認識
統治階級和人民為一對矛盾當中的兩個層面,這一點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漸漸總結得出的。但是最初的統治者還沒有這種思想認識,他們將自己的權力當成上天的恩賜,并沒有將人民放在眼中。所以,人民群眾開始對其進行反抗,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這時統治階級才意識到人民是自己的對立面。對于人民的力量和地位問題,從西周開始,統治者逐步引起重視。首先,統治者開始意識到人民在社會經濟發展當中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財富是國家社稷的基礎,國家的人才要為君所用,這些都來自人民;其次,統治者開始意識到人民在政治經濟中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心的向背決定了國家政治的興衰。可以這樣認為,在一個國家當中,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激烈斗爭,統治階級是不會意識到人民的重要作用的。這種思想認識在不斷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統治者治理國家的策略,并對統治者起到了良好的約束作用。
(三)民本思想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限制了統治者的剝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亡。統治階級要時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怎樣才能安定民心,使其成為載舟的工具,如何贏取民心,使人民對自己給予大力的支持。對于這些問題的提出,統治階級當中有一些有學識和遠見的人慢慢意識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并建議統治階級接受民本思想,制定一些惠民的政策,如減輕賦稅等,在政治上反對暴政,用仁政治理國家,做到愛民如子。統治階級的一系列做法,主觀上是為了對自己的統治地位進行鞏固,以便能夠長久地治理國家,客觀上給了人民休養生息的機會,有益于改善民生,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因此,我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太平盛世的局面。endprint
三、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對民本思想探究的過程中,將其視為文化思想的寶貴遺產,直接轉換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民本思想在現代社會重要的價值體現。
(一)領導層敬重人民,熱愛人民
傳統思想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領導層具備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情感,將人民視為天,懂得了如果沒有人民,國家便一無所有。
(二)勤奮學習,為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
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切實體現在行動上。只有熱愛人民,能夠為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才能成為人民擁戴的領導。
(三)注重人民的物質利益以及精神文化的各項需求,全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在奮斗過程中所追求的一切,與其需要的利益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物質層面的利益和政治層面的利益為人民需要的基礎利益,物質利益是人民在相關生產活動中追求的根本目標。當前,要大力提倡“以人民為中心”,扎實搞好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切實將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切實為人民辦實事,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四)團結同志,互相幫助
毛主席曾說,領導干部要關心戰士,革命的隊伍要互相幫助,互相愛護。這便是同志與同志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產生的革命原則,是對領導干部和人民的道德規范,并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堅決同危害人民利益的敵對勢力做斗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將其轉變為現代的思想便是要做好人民利益的保護者,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思想哲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民本思想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用。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將傳統文化拋棄,要繼續弘揚傳統文化,并對其進行探究,挖掘出對現代社會的巨大價值作用,以便運用傳統文化和思想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尚菲菲.淺議“以人為本”與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J].科教導刊,2010(17):104-105.
[2]陳洪娟,王黎明.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演進[J].重慶社會科學,2015(11):73-77.
[3]金輝.淺議歐陽修的民本思想[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5):112-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