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妹
摘要: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從來都是貫穿教師教學的思想主軸。新課標將數學創新意識界定為“對自然和社會中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角度發現提出問題,并加以探索和解決”。而參與教學是課堂的需要,是學生認識發展的需要,也是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的需要。讓學生參與數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數學方面的素質有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嘗試;數學素質;培養
那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呢?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 創設條件,培養參與意識
(一) 讓學生參與歸納概括
教學時,我盡量創設各種參與的機會與條件,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人人動腦思考,啟發他們自己去突破難點。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在學生認識了二分之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動手環節:同學們,請你們拿出桌面上的正方形紙片,折出這張正方形紙片的四分之一。同學們折出如圖形:
我先讓學生說說各個圖形所表示的意義,然后讓學生觀察、思考三次折法不同,陰影部分的形狀也不一樣,為什么陰影部分的面積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呢?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無論怎樣折,只要把正方形紙等分為4份,那么每份都是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
(二) 讓學生參與思路的探索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因此教學目標不能僅限于理解掌握知識,還應培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會一些數學解題的方法和策略。如:“如果現在的時間是11時11分鐘,那么再過1439997分鐘是幾時幾分鐘呢?”我首先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列出1439997÷60÷24求出1439997分鐘是多少天零多少個小時零多少分鐘,從而求出再過1439997分鐘是幾時幾分鐘。之后,我啟發學生利用簡便的方法來解答問題,引導學生把1439997分鐘看作1440000分鐘,又1天=1440分鐘,通過這樣的轉化學生很快求出1440000分鐘=1000天,因為將1439997分鐘看作1440000分鐘加上了3分鐘,結果就要減去3分鐘,因此得到的答案是11時8分鐘。這樣,通過這樣的轉化把原來繁雜的計算變成了簡單明了的計算,而且還滲透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學生又掌握了解題策略,培養了學生探索解題思路的能力。
二、 留足余地,讓學生參與教學
(一) 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知識
學生躍躍欲試,有了濃厚的參與意識后,教師就要抓住時機引導他們參與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突出教學過程。在知識的傳授上,要讓學生明白知識呈現的過程和結論得出的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例如:在學完“認識幾分之一”的知識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幾分之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環節:拿出桌面上的紙,先折一折,再涂一涂,創作出更多的,你喜歡的幾分之一。我發現學生創造出很多的幾分之一,并且折的很好。隨著展示學生的個別作品,并指名說說這些分數表示的含義,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很快就把“幾分之一”這個概念理解掌握了。
(二) 通過具體操作,引導學生參與
小學生的心理是常常借助于形象進行思考。他們在學習運算、進行應用解答、解決幾何問題時常要用上具體的事物或圖解,使問題形象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組織動手實踐操作,多為學生創造參與的空間,去豐富了學生的各種感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和理解。我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讓學生利用準備好的練習紙和若干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好要求,用擺一擺的方法求出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并完成表格:
長方形長(厘米)寬(厘米)面積(平方厘米)141252383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紛紛動手拼合。經過操作、篩選,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對促進知識內化、啟迪思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因材施教,著眼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讓學生適時地參與教學,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使大多數的學生提高參與教學的興趣。在學生也有初步頭緒的基礎上,在進行分類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思維品質。對于個別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時,要給予學生以尊重和信任,應做到半扶半放,點到為止,即不能全盤托出,又要使學生通過努力能自行解答。至于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指導,應根據題目特點而定,有的可以“多解”著手,有的卻可滲透新的數學思想方法,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在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成為學生頭腦中良好的認知結構過程中,使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和諧的發展,學生的各種數學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培養,最終使學生獲得智能和身心的同步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