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娥
【摘要】特殊生是一個亟待關注的邊沿群體。特殊生的形成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和家庭結構的轉變,這一群體正在呈現突出特征。特殊生的形成與家庭、社會、學校和自身都有關系。特殊生的轉化需要教師準確分析原因,對癥下藥并持之以恒,朝著學生閃光的方向去引導,去轉化。
【關鍵詞】特殊生;關愛;信任;引導;等待
所謂特殊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都有比較嚴重的缺點,表現比較落后的學生。從智力的角度來分析,有的反應遲鈍,有的記憶滯后,有的注意分散,還有的思維滯留。從心理角度來分析,有的逆反,有的自由散漫,有的孤僻冷漠,還有的意志薄弱。特殊生的形成,有生理原因,如早產、外傷造成;也有家庭原因,如父母離異,長輩嬌寵溺愛,留守兒童等;還有學校因素的影響,與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在對待不同類型的特殊生時,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轉化。
一、圍繞一個“愛”字
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力量,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在對特殊生的轉化過程中,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和責任感去激勵、感化、引導他們,給其以慈母般的愛,這樣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
學生月兒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沉默,易驚,孤僻,成為班級的“另類”。焦急之余,我進行了家訪,了解到月兒父母兩年前離異,他們各自有了自己的新家,媽媽還生了弟弟。月兒因此受到冷落,覺得爸爸、媽媽再也不愛自己,就像歌詞里唱的:“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孩子的內心逐漸封閉,不愿說話,不愿和同學交往。弄明原因后,我每天利用課余時間與她單獨聊天,開始一周,不管我談學習還是班級活動,她都“沉默是金”,差不多是我在唱“獨角戲”。半個月后,我們逐漸熟悉了,她愿意讓我摟著講故事,眼睛開始有神。再之后,她下課便會拿上一本書主動來找我講故事,講到精彩處,竟也會“咯咯”地笑。我知道,她開始把我當成可以信任的“大朋友”了,封閉的心扉逐步開啟,從搭腔到傾訴,她讓我走進了一個單親家庭孩子的心靈世界。接著,我和她的父母進行溝通,父母都努力騰出時間陪伴她,有時也一同帶她去玩,讓她感受到父母的愛。由于父母、老師的愛,那個曾經眉頭緊鎖的小女孩逐漸又成為快樂的小天使。
二、突出一個“信”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特殊生”多屬于“閃光點”尚未被發現的學生。教師尋找特殊生的閃光點顯然要比醫生尋找病因困難得多,因為這些逆反心理強的特殊生大多害怕或抵觸與教師交流溝通。因此,教師要比對待優等生有更足夠的耐心,及時找到特殊生的愛好和特長(即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導,要充分信任他們,多給他們創造展示才能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得到鍛煉,看到自身的價值,找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位置,增強特殊生的班級責任感與歸屬感,這樣特殊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轉化。
小雄的父母經商,日夜操勞生意,無暇顧及他的學習,將他全托在托管班。小雄從小得不到家長的呵護,稍有錯誤就受到家長的訓斥打罵,這種專斷式教育讓他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于是破罐子破摔,時不時就惹一些風波,成為班里的“小霸王”,同學們唯恐避之不及。一次衛生大掃除,我發現他搶著拖地板。我心中暗喜:機會來了!大掃除結束后,我用放大鏡放大了他的優點,很認真地在班上對他提出表揚,并宣布讓他擔任勞動委員。對于這份信任,他很意外,身子坐得筆直,睜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同學,似乎不敢相信。那天放學,他沒有像往日一樣沖出教室,而是留在了教室里和同學整理桌椅,走時還請我去檢查衛生。我說:“由你負責做衛生,我不用檢查,一定很干凈。”他不好意思地抓抓腦袋和我說再見。叛逆、頑劣的他,因為老師的信任而改變,不斷朝著老師表揚的方向而努力。現在,他不但和其他班干部一起把班級紀律、衛生等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也開始主動幫助同學,朋友也漸漸多了,成績也進步了,昔日的“小霸王”成了我的小助手。
三、抓住一個“導”字
在特殊生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謂的學習“差生”,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健忘,接受能力差。我認為,積極正確的引導是關鍵。在實踐中,我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運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喜聞樂見的教育內容,使他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小勝是早產兒,接受能力比其他同學慢,一道其他同學認為很簡單的題,對他而言常常是“太難了,我不可能會”,交白卷是常有之事。我利用每一節課的課前時間幫助他對一些難點進行預習,對于在預習中他已掌握的問題,在上課時請他作答。一次大家都回答不出的問題,他答對了,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為他鼓掌,那一刻燦爛的笑容在他臉上綻放。此后,只要他發言,即使他答錯了,我也從另一方面對他進行肯定。他找到了信心,在之后的學習中加倍地努力,課前認真預習,課上專心聽講,課后及時復習,遇到困難還能主動請教老師、同學。在老師、同學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現在他的成績已步入了中等水平,他終于抬起了那曾經低垂的腦袋,臉上分明寫著“我能行”三個字。
四、還需一個“等”字
《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會有個覺醒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等待,特別是要等待那些弱勢群體的覺醒。
牛頓小的時候成績不好但很愛動腦子,做的風車很好,長大之后見到蘋果落地,刨根問底,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一次看見一個老婦人在河邊磨鐵杵,就好奇地問她為什么磨鐵杵。老婦人告訴他,她要把這根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從中得到啟發,從此發奮好學,最終成為名傳千古的大詩人。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也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只要我們在思想上不放棄特殊生,在方法上因人因事相機引導,以真摯的愛解讀其靈魂,用藝術的教育手段重塑其生命,就會獲得轉化的最佳效果。
特殊生的轉化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歷程不斷鞏固,亦非靠某個人單槍匹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老師、學校、家庭全方位的配合,抓反復,反復抓。只要我們懷抱一顆愛心,多一份細心,再加一份耐心,去找尋孩子不足的原因,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去引導他,鼓勵他,像春雨一樣去滋潤他,這些角落的花兒也一樣會迎風開放。
讓我們一起用心澆灌,靜靜守候,靜聽那“花開的聲音”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