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校園精神是包含多種優秀品質的時代新文化、新力量,它對青年一代的塑造與教育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全可以擁有一席之地。校園精神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為大學生的思想形態、意志品質提供好的保障,針對如何開展將校園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徑研究將會為這一狀態提供一些思路與啟發。本文針對校園精神的融入路徑與遇到的挑戰與機遇引發相應的思考,力求從中獲得一些靈感,為這一路徑的探究一些收獲。
[關鍵詞]校園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徑
一、校園精神的內涵與特質
校園精神是社會發展狀態下學校在自身文化積淀、精神信念的傳承以及道德風尚的保留之下培養出來的一種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它包含多種優秀的文化品質,同時兼備教育學生、弘揚優良學風的作用。在新形勢下的今天,當大學校園面臨世俗化日趨嚴重、功利主義泛濫的現狀,校園精神是獨有的一泓清泉,給予大學校園清新與爽朗。校園精神的內涵及特質包含多種優良的品質,這既與時代相契合,也離不開傳統學人的積淀與傳承。
(一)愛國主義與理想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時也一直貫穿在校園精神之中,在國家危亡之際,無數學生青年走上街頭投入到為了民族解放的斗爭之中,從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那個年代,學生青年不計回報,投筆從戎,在不斷的抗爭與奮斗中謀求了新中國的成立,這一精神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是當今校園精神的脊梁。愛國精神同樣離不開理想主義精神,在那個年代,學生們在受到新思想的感染下擁有了新覺悟,在理想主義的牽引下,為了共產主義、為了新中國不斷前進。現如今的多所著名大學都是在當年的歷史人文情懷的積淀下成立并發展到如今的。當年的西南聯大走出了新中國一批又一批的有為青年,他們懷著深深的愛國情與理想主義精神,在黑暗中摸索方向,以學術成績造福中國,讓中國的文化源泉得以不斷奔流向前。
(二)重修養求真理的精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的和諧思想在這一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禮記》中點名了千百年來校園精神的另一大內涵,就是重修養求真理的精神。這一探索鉆研、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華文明千百年的積累之下在如今更加顯得厚積薄發。重修養求真理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為培養學生的校園來說,校園精神更加注重這一點。學校是求知的殿堂,校園精神的內涵與品質必當包含這一特點,修養是立身之本,求知是發展的源泉,如何將這一特點發揮出來對校園精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將這一精神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將會對校園精神作用的發揮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創新與多元的發展精神
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是校園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是祖國的棟梁與未來,培養擁有創新多元精神的學生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讓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動力,這是對墨守成規的挑戰,也是對人類未來幸福的追求。新文化運動以來,民主與科學是其重要的兩大口號,而創新既是建立在民主之上的衍生物,同時也是對科學精神的傳承與發展。這一理念對校園精神的補充與升華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這一素質的培養也是其它理念所不具備的,只有將它們有效融合起來,校園精神才能愈加完善、愈加符合時代特征,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更好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二、校園精神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勢與功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是對學生思想的教育,也是對日常行為規范、理想目標的指引。校園精神正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思想觀念到衣食住行的正確指導。發揮好校園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工作需要發掘校園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功能,這樣才能充分展示其作用,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更多先進理念。
(一)促進了校園歷史文化積淀
校園精神反映了校園的歷史文化積淀,這既需要當代學人的不懈努力,同時也離不開老一輩學人的努力以及生生不息的繼承與發展。校園精神是包含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這對如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前人的觀點與經驗的積淀在現在的體現就是為老師與學生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這種積淀是無價的財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這是一種優勢,同時也體現了校園精神獨有的價值。校園歷史文化的積淀需要以校園精神這種學校長期實踐積累下來的價值尺度與準則來指引它的發展。文化積淀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歷久彌新,在積淀中重新獲得生機,這是校園精神給予大學校園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指導了思政教育的方向與理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指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在校園精神的范疇之內。校園精神包含的愛國主義與理想主義正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與理念上校園精神還包括其所不具備的其它優秀品質,這些都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鉆研與探究的。與此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好壞還受校園內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老師作為教學工作者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大學校園內部的學風與氛圍,這些都與校園精神息息相關。可見校園精神還具備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與理念的作用。
(三)將傳統教育與時代教育相結合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內,時代的因素對它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方式不能丟。先進教學設施的引進、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綜合都是時代性的標志,但作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言傳身教式的方法最可靠也最有效。校園精神的內涵包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重要準則,這需要校園精神將時代性與傳統性結合起來。校園精神具備這樣將二者有機結合的特點,首先,校園精神是歷史積淀的產物,同時它也離不開與時代接軌、與時代價值吻合的特征,將傳統教育與時代教育結合起來,這是其它理念所不具備的優勢。將這一功能完美地保存下來,在繼承中發揚,在實踐中再積累,這是校園精神的又一優勢與功能。endprint
三、如何實現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的融合
校園精神具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許多契合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在將校園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仍需要探究一些路徑、解決好一些挑戰。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探索校園精神的特有屬性的同時,合理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對這一路徑的探析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
(一)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挑戰
1.地方高校缺乏校園精神塑造意識。社會的高度發展也將一股股不良風氣卷入到了校園這個本應純粹的學習環境中來,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襲來給校園精神的塑造帶來了強有力的挑戰。看似無利可圖,實則惠及深遠的校園精神塑造工作,很多學校都采取了忽視的態度,將其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對它的管理與培養,對歷史積淀的挖掘與傳承工作做得不到位,這給校園精神融入大學思政教育帶來了麻煩。如何將這些風氣摒棄,轉而重視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是需要地方高校進行思考的。
2.校園精神口號化、空洞化嚴重。校園精神的體現一般都是最先反映在校園校訓之上,如何將校訓作為一個標桿,扎扎實實地反映學校的風氣,給校園精神帶來汩汩清泉,這是需要發掘與反思的。在不少高校,校訓只停留在短短的幾句話之上,但在行動上卻無法體現,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口號化、空洞化嚴重,這是校園精神傳承遇到的鮮明問題,校園將自身置于社會功利角度忽視自身學風的建設,誠然,這也許與其它因素密不可分,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高校將自身定位于此也是需要反省與提高的。這些挑戰的存在需要在克服中進步,只有這樣才能為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掘經驗。
3.大學生自身對思政教育的忽視。在大學課程的設置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雖是必修課的形式存在,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大多是以大班課的形式或者是相對忽視的態度對待的。大學生自身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對它以一種忽視的態度看待,長此以往容易滋生學生學習不重視、老師教學熱情不高的現象。這是很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問題存在的,這也影響到了校園精神與之的融合。將校園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中需要以一種重視自身發展、吸引學生與老師的熱情來處理,只有這樣才能為校園精神的融入提供好的土壤。
4.大學思政教育缺乏必要考核手段。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手段的缺乏容易引發校園精神融入指標不明確的現象,浮于表面的現象將不會有利于校園精神的融入,為其路徑蒙上一層陰影。考核手段是端正態度、確定方向的必要工作,只有在有明確標準的基礎上,才能積極發揮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動性,為校園精神的融入添磚加瓦。
(二)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
1.積極塑造重積淀,明確校園精神的本質。校園精神的本質是對大學校園氛圍的提升,對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積極塑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是對這一切工作的保障,明確校園精神的本質,將工作的開展提至日程中來可以為校園精神的培養提供好的土壤,只有不斷發掘自身的歷史傳統優點,在時代的背景下,將之融合好將會有助于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融入。
2.明職責定目標,確立校園精神的融入路徑。確定融入路徑是校園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的重要途徑,發掘自身優良傳統與時代特征之外,結合校園自身的特點,鼓勵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同時設定一些扶持項目調動師生熱情,將一些有意義的競賽納入到校園精神的融入路徑中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發展,給校園精神與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重思政明指標,給予校園精神量化標準。量化指標是對思政教育與校園精神融合的考察機制的反映,這些量化指標可以及時反映融入的情況與效果,適當的學生調查必不可少。此外,將一些客觀指標用作業或者考試的形式體現出來可以為這一機制提供寶貴的經驗。
4.重考核定監督,明方向鋪平融入路徑。監督與考核是衡量一項工程實施狀況的最好方法。校園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需要嚴格的監督與考核標準來促進。規范的制度與良好的監督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手段,這會為校園精神鋪平融入的道路。
四、結語
校園精神是大學校園的文化積淀與精神家園,思政教育作為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需要將校園精神有機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這其中方式與方法的探究、機制與路徑的分析必不可少。只有將融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處理好,抓住機遇,克服其它不利因素的影響,相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會取得更好的成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