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3年8月19日的講話中指出“在我們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評和嘲諷馬克思主義為‘時尚、為‘噱頭?!币陨线@些問題反映在我們的一些高等院校則表現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研究的教材不能很好地進入課堂,即使進入課堂其對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的教育也不盡如人意。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加強高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增強他們對國家主流意識價值觀的認同和認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1975年,瑪格麗特·撒切爾女士當選為英國保守黨主席,保守黨內曾有人建言她走“中間道路”,避免左和右的極端,她卻從包中拿出哈耶克的《自由憲章》說:“這本書,才是我們應該信仰的?!弊鳛橐粋€國家的領導人尚且都有其堅定的信仰,同樣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高校大學生、研究生)保持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于培養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解國家出臺的方針、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正確認知。高校大學生、研究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其自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卻沒有完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一些國家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在高校表現為開展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公共課程如:形式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部分大學生、研究生(包括學習該專業的學生)卻表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他們從內心就懷有一種抵觸的態度,并不愿意學甚至有排斥的傾向,并且認為這是一種強制灌輸的方法。一些非專業的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本不感興趣,對學校開展的一些公共課程的學習也是為了修學分,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每年也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去選修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一些課程。以上可以反映出大學生本身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教育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教育主體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在高校開展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課程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高校會普遍開展有關這方面的課程,作為該專業的老師也親力親為,但作為受教育對象的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卻不盡如人意。從一方面來說,相當一部分非專業的學生對學校開展的這部分課程并不感興趣,認為這種課程很無聊,枯燥無味。另一方面,學生的接受效果還受教育的主體老師的影響,雖然各大高校存在相當大一部分從事該理論宣傳的師資團隊,但由于教育主體存在差異性(自身素質,教學水平,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客體的接受效果。學生對老師的反應表現為:該老師的授課水平很一般,該老師的對學生的態度不好,該老師說話不嚴謹等等,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老師在課堂上公開說中國的壞話,過分夸大一些極端事件的政治影響,沒有適當引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在情感方面的共鳴。在教育主客體雙方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大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及接受程度也沒有達到真正預期的效果。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信仰教育應該緊扣社會生活,以發展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社會生活,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高校的大學生來說,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課程,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至關重要,但他們卻對馬克思主義的實效性持有懷疑態度。表現為:多數大學生雖然承認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但卻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門‘高、大、上的理論,是一種‘空想主義,‘具有超現實性,遠離我們實際的社會生活。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抽象性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抽象性,而把一種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實踐需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作為科班出身的學生也表示面臨就業的壓力。多數主修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表示很難找到工作或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甚至選擇轉行,使馬克思主義的時效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四)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沖擊。大學生系統的接觸馬克思主義是從進入高校開始的。雖然大多數人在進入高校之前學習過相關的德育課程(初高中的思想品德課),但隨著孔熱的興起,漢學成為顯學,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學生日益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人們看來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而在部分大學生看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發端于西方的外來文化,雖然在近代面對外族入侵特別是在民主革命時期解救我們的民族于危難,完成了兩大歷史任務,在其理論的指導下締造了偉大的新中國,并且確立了在我國的指導地位,但其影響在人們看來具有階段性,其影響程度遠不如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在人們看來儒家思想遠沒馬克思主義那么抽象,更通俗易懂,更接近實際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沖擊。
(五)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用”很難落實。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上層建筑,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理論,毋庸置疑是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其作為我黨的指導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觀念對主流價值觀的沖擊,西方文化的滲透傳人和西方的和平演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人們對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懷疑,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指導地位有所動搖。目前高校大學生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對于國家出臺的大政、方針、政策尚且關注,但也是流于形式,不深究其背后的理論淵源,也不懂得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聯系,將兩者割裂開來,不懂得用全面的方法來看待問題。在很多學生看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對英語的學習感同身受,一直在接觸和學習,卻很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很難從內心認可其理論深度和對實踐的指導作用。endprint
二、解決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措施
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了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其改進措施。
(一)正確發揮大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高校大學生是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要群體,所以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方面的設置,應該能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包括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準確把握好其共性和個性的關系。首先,應該讓學生對學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課程感興趣,包括針對一些非專業的學生,因為他們的理論基礎比較薄弱,理論認知不強,情感認同不足,在授課的過程中,既要分析其個性,也要抓住個性中的共性。其次,學生應該真正意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不應該為了單純地修學分,評獎學金,把對該課程的學習“目的化”、“工具化”。
(二)正確發揮教育主體的作用。高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想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除了自身的覺悟外,教育主體在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老師,首先自身應該具備過硬的理論基礎知識,包括對一些經典文本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些成果的正確認知,自身有堅定的底氣,真正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自身的一種信仰體系,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內涵。其次,老師應該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不要被非馬克思主義信仰所左右,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三)將實踐作為檢驗馬克思主義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避免傳統式的教學方法,而是需要結合實際、社會的現實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教學,結合當今社會上的“四區分、五看待、六原因”來進行。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立場、觀點的基礎上,回答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做到主體向客體的轉化,讓學生懂得: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系、習近平的系列重要講話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和四個“真信”。
(四)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儒家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處于主導地位。面對近代中國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沒有成為中國人民團結御辱的有效武器,為了改變近代中國的面貌,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前,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一步一步地向西方尋找真理。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迷夢。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使處于絕望中的中國人再一次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完成了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既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也要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認識兩者的關系,既要反對歷史、文化虛無主義。也要反對保守主義。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五)真正使大學生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目前大學生對國家、社會的熱點問題、對于國家出臺的大政、方針、政策的處于感性認識的階段,僅僅是關注一些表面性的東西,很少剖析其背后深刻的理論淵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很膚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認識和理解更是模糊不清,很難用這些抽象的理論去分析一些社會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使理論更生活化,更具體化,使學生在真懂的基礎上做到真用,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的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其指導實踐的效果和作用。
三、加強對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規定了最基本的價值準則和價值追求。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全體公民規定了基本價值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解決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們思想領域的混亂和存在的偏差,有利于加強全國人民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和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和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有利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文化,是科學性和革命性、價值性和工具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之后的又一大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這當然也包括對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的自信。所以,新時期加強對高校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對于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小結
高校大學生作為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要群體,由于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其主流信仰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至關重要。讓大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其價值認同感、情感歸屬感,在長時期內作為一個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