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是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實施,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變更自己的教學方法來促進教學質量的完善,以便于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多媒體;合作;情境;學生
小學是學生思想認知初步啟蒙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只有在這個時期將他們的數學基礎鞏固好,才能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完善他們的數學知識結構,基于此,筆者分別從“情境導入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這三方面切入,針對如何構建小學數學課堂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希望能為提升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水平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
一、 情境導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創制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感知數學的奧妙與神奇,從而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創造良好的開端。
例如,教師在講授“數的世界”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可從情境設置的方式導入教學,讓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與商鋪的售貨員,其中商鋪的貨架上分別擺放著10只香蕉、30顆糖果、5袋瓜子以及20包方便面等商品,同時售貨員的扮演者主要向前來購買的消費者說明商品的價格與數量。消費者前來咨詢:你們這有多少香蕉呀?香蕉的價格是多少呀?售貨員親切地回答:“目前店面上只有10只香蕉,后面的冷庫里還有許多,其中香蕉的單價是5.8元。”而消費者又問:“那么一袋瓜子是多少錢呀?”售貨員回答:“瓜子的單價是6元。”消費者經過片刻的思量后回應:“那我來一斤香蕉,兩袋瓜子。”這時售貨員將這些商品計算完價格后交給消費者。教師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來展開教學,充分活躍了班級的氛圍,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最大化的激發,這時教師可展開提問:“剛才所述的數字里,有哪些是整數,有哪些是小數?”有的學生回答:“香蕉的個數10、泡面的個數20都是整數,香蕉的價格5.8是小數。”然后繼續提問:“那如果我購買4袋瓜子,需要花費多少錢?”學生便通過整數乘積的算法得出6×4=24。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數學的世界”,有利于他們了解自然數與整數的內在聯系。
二、 融入多媒體教學,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信息技術不僅全面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全面融入教學實踐中。簡單來說,當前的課堂教學已經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幫助。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積極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引導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圖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具有小動物圖案的地毯圖片,其中這小動物的圖案是由30塊一平方米的小正方形組成的,讓學生從大屏幕上初步了解與這個地毯有關的知識,然后教師可展開提問:“大家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小動物的圖案面積是多少呀?”有的學生回答:“30×1=30,圖案總面積是30。”也有的學生回答:“1+1+1……+1=30,讓30個1相加,最后的答案便是圖案的面積。”教師可以對此進行點評:“這兩位學生的最后答案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其中一個是最簡便的方法,另一個是相對繁瑣的方法,大家以后要積極學習簡單的方法,這樣可以節省時間與經歷。”再者,教師可通過大屏幕播放一段視頻,上面顯示著其他計算圖案面積的方法,有的利用拼接法,將30個小正方形組成一個6×5的長方形,然后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得出最后的答案;也有的利用分割法,將這小動物圖案劃分為5×5的正方形與5×1的長方形,然后計算乘積和便可得出30的結果;也有的利用地毯的大面積減去空白地方的圖案面積,最后根據減法計算得出最后的數。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法讓學生看到了有關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有利于積極拓展他們的學習思路,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
三、 展開小組合作教學法,營造有趣高效的課堂氛圍
小組合作,顧名思義,教師通過劃分小組的形式將班級學生安排到不同的組合,讓他們在小組內部進行合作學習,高效學習,從而營造有趣的課堂氛圍,以便于盡早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再認識”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將兩盒數量不同的粉筆盒放置在講臺上,其中一盒的粉筆數量是16只,另一盒的數量是8支。然后根據班級人數可將學生劃分為六個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五個人,同時進行提問:“請大家分別從這兩個粉筆盒中獲取粉筆的一半,請問這兩個一半是一樣的嗎?”這時學生便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有的小組成員會進行實驗,分別從粉筆盒中各自取一半,突然發現其中一盒的一半只有4只粉筆,另一粉筆盒的一半只有8只粉筆,然后讓小組其他成員總結答案并回答:“雖然都是取出一半,但其中一盒的一半是4,另一個粉筆盒的一半是8。”然后教師便可以從課本內容出發,告知學生:“之所以都取一半但得出的數量不同,正是由于參照物的不同,從數學知識上講,就是單位一不同,所以‘一半在不同的單位一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再者,教師可繼續深入展開對“單位一”的教學實踐,分別拿出兩本大小不一的課本,同時展開提問:“請問這兩本課本厚度的三分之一是一樣的嗎?”這時小組成員便可以展開合作交流,兩個學生負責進行動手實驗,兩個學生負責計算三分之一的厚度,余下的學生負責總結答案并回答。經過5分鐘討論后,有的小組回答:“不一樣,因為單位一不同。”也有的小組回答:“一樣,根據實驗,發現差不了多少。”教師便可以根據兩個不同的答案展開對比點評,同時告知“單位一在分數中的重要意義。”由此可以看出,教師通過展開小組合作,不但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有利于營造有趣的班級環境。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構建高效課堂,應當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完善教學的步驟,改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璞.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5(09).
[2]林克清.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亞太教育,2015(08).
[3]楊杰.初中數學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才智,2014(23).
作者簡介:
程樂杰,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孔莊鄉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