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蓮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現有小學教學的研究,給出了三種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措施,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營造課堂以外的數學學習氛圍,以此來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獨立思考能力 乘法法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68-01
獨立思考能力指的是通過對問題獨立思考和分析,最終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在基礎教育中養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中具備更好的綜合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一、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數學知識的教授之上,很少有教師進行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得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感到枯燥乏味,小學數學課堂非常缺乏活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比如,在進行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進行舉例: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然后讓學生按照這個規律接下去:學生一就會說: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學生二就會說: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隨著青蛙數量的增多,學生出現錯誤的概率也越來越高,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隨之增加。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教學的內容,詢問學生在這個游戲中發現了什么規律?并進行相應的引導,接著提出下面的問題:“如果將青蛙設為n只,那么該怎么進行游戲的描述?”這時,就會有學生回答:“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而實現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1]。
二、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思維性、邏輯性與系統性,很多小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時,都會覺得數學不好理解,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的特點,將學生的生活中的內容引入到數學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在進行倍數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的時候,讓學生猜測自己的年紀,這是學生可能會根據教師的外貌進行猜測,比如38歲、40歲、43歲等;然后教師可以說這樣的范圍有些大,學生很難猜中,要給學生一個提示:即教師的年紀是五的倍數,就會有學生說35歲、40歲或者45歲,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要猜這幾個數字呢?”學生就會說這些數字是五的倍數,而其他都不是;最后,教師可以說還有的學生沒有猜對,再給一個提示:即教師的年紀還是八的倍數,這時所有學生都統一了答案,大聲回答教師:“四十歲。”
三、營造課堂以外的數學學習氛圍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的教學,更要營造課外的數學學習氛圍,讓數學知識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以此來實現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比如,每當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或者秋游活動的時候,數學教師可以在學生出游之前布置一道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春游期間獨立完成,春游結束之后將答案和解題方法交給教師。問題可以如下設置:“某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每個學生收取了五十元的春游費用,在春游活動中,每個學生花費了十六元的乘車費用,每個學生的春游門票費用為三十元,中午吃的盒飯每個同學花費了五元,那么,春游結束的時候,學校收取的費用夠用了嗎?”這種問題有效結合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2]。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重視。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出有趣的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要將數學知識滲透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開紅.關于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問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5:14.
[2]嚴婷.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7,25: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