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祥磊
摘 要:高中數學的知識難度較大,題目變化多樣,因此許多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信心。根本原因在于課堂進度過快,知識比較抽象,與實際生活脫節嚴重,加之“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很難吸收,對數學學習難以提起興趣。因此,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互動環節,通過使用實物和多媒體,讓學生擔當小老師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互動;教學探究
高中數學學習與初中數學相比,跨度較大,難度較深,許多學生不能夠及時適應這一難度,甚至在高一上學期就對數學失去興趣,喪失信心。這也源于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差異,許多教師的講課都是面向高考的,只要給學生講懂了知識點就大量練習習題。由于時間比較緊,大部分學校都是在高二下學期就要講授完所有的內容,這就導致教師要保證課程進度,所以課堂教學以“滿堂灌”“填鴨式”為主,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需要聽懂并完成習題即可。雖然新課標已經實行多年,但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沒有改變,新課標教材在編寫和設計上就注重師生互動探究,而教師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這與我們采用新課標的思想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逐步探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互動探究模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如何使用課堂互動教學方法。
一、使用實物及多媒體方法
數學思維包含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抽象思維的訓練是建立在實物觀察的基礎上,如果對實物觀察較少,學生很難形成抽象思維。例如,講解立體幾何部分的簡單集合題時,一個重要的題型就是根據給出的三視圖求出幾何體的體積,考查的就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這種空間想象能力來源于觀察,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去想象,很多學生的思維無法跨越到這一步,因此我們應該展示一些三棱柱,四棱錐或者一些組合體的立體模型,讓學生從正視、俯視、左視三個方向觀察,畫出三視圖,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就可以根據三視圖想象出立體圖形的樣子。這樣的課堂互動環節必不可少,讓學生從中獲得空間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標下多媒體的使用對教學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許多圖形變換在黑板上無法展現,可以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更加直觀地展現。比如,在講解解析幾何時經常會要求我們求解某一動點的軌跡方程,(比如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動態演示圖)許多學生對求出的軌跡方程表示懷疑,認為不太可能,教師可用多媒體動態變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這一動點的運動軌跡,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感受,這樣學生才會對求出的軌跡方程更加信服。再比如,三角函數中圖象的變換,正余弦函數的轉換,正切函數的生成,這些函數圖象學生一開始接觸感覺比較雜亂無章,難以記憶更談不上應用,如果讓學生直觀看到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擔當“小老師”
傳統的課堂模式都是教師為主角,學生聽并且記筆記。互動課堂要求師生進行互動,甚至是角色互換,限于課堂角色,許多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甚至認為自己的思路可能是錯誤的,所以不敢表達。教師或者參考答案的解題思路未必就是最優的,我們需要有創造性的思路和思維,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同學們爭當小老師,在黑板上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教師應該注意的是,不應該只給學習優秀的同學機會,更應該給學習一般的同學機會,相比之下,他們更需要這樣的機會,他們對學習數學的信心不足,在全班同學面前講題的成就感會鼓舞他們,成為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據本人的實踐經驗,給同學們講的題目往往會印象非常深刻,有利于學生掌握這一類型題。同時,鼓勵討論和多元思維的碰撞,有些同學的想法可能考慮不周,但是他勇敢地提出來,學生和老師給他指出問題,這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盡管出現問題,教師也要鼓勵這些同學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本人在課堂最后5分鐘一般會設置討論環節,一些題目可能有些同學沒聽懂,本人就要邀請聽懂的同學來講。聽懂和講懂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只有給別人講懂了,才說明自己真正明白了解題思路。同學們還可以針對講解進行提問(也可以仿照大學時候論文答辯的形式,別開生面,更容易激發講課學生的潛能和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講解的同學對題目理解得更加透徹,這樣看似浪費了時間,但是效果比教師一直講以及整理錯題本的方法要更理想。
三、課堂結合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是很多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抽象表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數學也應該回歸生活,在新課標的教材中,許多內容的最后一節都設置了實際問題,許多教師為了節省時間,直接略去不講,這實際是不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從中選取一兩道題目,進行討論。比如,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一3.2的內容是函數模型及其應用,實際上是對第二章函數內容的一個總結和應用,比如第一道有關投資回報的例題就比較了常數函數模型,一次函數模型和指數函數模型三種常用的函數模型。再如,學習等比數列前n項和,甲同學一次性借給乙同學300萬元,乙同學分30次償還。第一天乙償還給甲同學一塊錢以后,每天償還給的錢數都是前一天的兩倍,問乙同學這樣做可不可行?這時候找意見相反的同學打賭,全班一塊計算等等。這類例題不僅培養了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讓學生去思考和發現三種模型的不同之處。講解統計正態分布部分的知識時,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班級的數學成績作為模型,在課堂上用圖象給學生展示成績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從而使學生對正態分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學習球體體積公式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計算用相同的錢買一個半徑為20厘米的大西瓜還是買三個半徑為10厘米的小西瓜劃算,這個結果肯定是出乎學生意料的,加深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提高學生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符合正態分布的實例,讓學生去感受正態分布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學生才能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用處,而不是覺得數學全部是計算與證明,枯燥無味。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應當融入互動探究的課堂環節,教師不能一味“填鴨式”教學,學生的注意力一定無法長時間集中,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學習效果差。教師應該積極運用互動課堂模式,不應死板教學,通過使用實物與多媒體,讓學生擔當小老師以及多結合實際問題等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一堂生動的數學課不可能只由教師一個人來完成,而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這樣的課堂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呂欣.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做好互動教學[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18).
[2]朱萍.論高中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的有效策略[J].理論探索,2017(3).
[3]丁建.談高中數學課堂互動實踐體會[J].語數外學習,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