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
摘要:網絡的普及、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在這樣的大數據時代下,利用信息的便利性幫助教學活動的精準設計與實施的智慧課堂,逐漸成為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改革的新方向。智慧課堂智慧課堂帶給學生學業的精準測評也愈來愈被關注和接受。智慧教育便是在此信息化時代必然被選擇的教育新模式。本文將通過研究已經踐行的智慧教育模式下不同典型課型的初中語文課例的有效模式和些許問題,以期總結歸納出智慧課堂于幫助學生良好發展的價值。本文以研究智慧教育模式本身的實效性、穩定性和長遠性出發,挖掘出有助于智慧教育模式下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對于“生本理念”中教師教學模式、學生思維方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智慧課堂;生本理念;語文課例;教育意義
一、智慧課堂實施的價值
智慧教育以互聯網為基礎,以教育理論為核心,以信息設備為依托所建立的一種利于教育改革潮流的新的教育模式。
(一)智慧教育對教師教學的意義
教師是課堂的引領者,是教育資源的傳播者。智慧教育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了深度結合,對于教師而言,這是一種挑戰。教師在課堂上需更多地將教學重點放在“授之以漁”上,將教學目標放在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上。在智慧教育中,教師們的教學方式也早就從一味追求學生學業水平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更多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隨著智慧教育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順應發展成為奮斗在一線教育的“智慧教師”。于教師而言,智慧教育將會賦予大家更大的挑戰。教師們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學科素養,不斷汲取智慧教育中帶來的信息知識,開發自己的潛力,然后不斷挑戰自身,堅持智慧教育實踐,塑造個性,融合課堂,做好“智慧課堂”的領跑者。
(二)智慧教育對學生學習的意義
信息化時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強,渠道廣。在這大好的社會背景中,智慧教育模式恰好是一種能夠更好的利用學生此時的特性的有效手段。智慧二字,不簡單著眼于能夠利于科技信息手段去學習,而是學生能夠將它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幫助自身無論于生活或者學習上的成長。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學生的“死板”讓他們成為了只會做題的機器,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成為“小時了了,大時未佳”。而現在的課堂,學生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主導者,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成就“智慧學生”。智慧教育更多的是能夠培養學生一種新型的鍛煉思維的能力。
二、智慧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面臨的挑戰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年跨度大,知識點分散,又面臨著升學的壓力。那么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中,開展長時間的智慧教育就具有極大挑戰。
(一)教育目標的偏離
學生在六歲至十六歲這段時間,正是出于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初中階段又與青春期重合。以初中為例,初中面臨著中考升學,課堂智慧化的最大的挑戰便是將學業測評歸置于其中。課堂上使用高新技術,當然是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使課堂更為生動活潑,可是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往往以圖新鮮為主,這當然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那么,教育的目標也就有所偏離。
(二)數據的死板
智慧教育深入課堂,往往以數據的整合為先驅?,F下的智慧課堂的數據平臺皆以統計為主,如統計某道題的正確率,或者是某位學生的正確率。但是教師決不能簡單的通過這些數據就判斷學生在這一堂課或者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所以,這樣看智慧教育數據平臺在靈活性上還需改善。
(三)市場的紊亂
智慧教育所依托的智慧平臺太多,校企合作是目前踐行智慧課堂的最多的方式。然而,在大數據的整合情況下,校企往往銜接的不夠緊密,如產品的優化,數據的處理,教學效果的反饋等等。
三、智慧教育下的語文課例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不同于理工類學科,強調的是學生的語文專業素養的培養,以理解為主。
(一)互動性
語文這門學科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多時候師生的溝通不及時不準確,教師無法準確的根據學情的變化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學生也會因為不能及時理解教師的活動安排而導致語文學習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在針對比較客觀知識點的學習上,例如文言文的學習,互動性十分必要。在初中階段,課改大綱中雖簡單要求學生能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即可,但是在掃清文章障礙、理清文章脈絡這一部分還是很有挑戰性的。比如在《愚公移山》和《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我均采用了學生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的教學手段,但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水平,我基于智慧課堂的“互動性”,借助智慧平臺采用選擇題、判斷題的形式,迅速建立簡單的文本反饋平臺。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文本的疏通之后,利用手中的反饋器,及時反饋給我。利用客觀題的反饋和數據的統計,我就能了解課堂上的這一活動是否具有有效性,然后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調整余下課堂的節奏。而學生利用這一反饋,也能不知不覺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文本。
其二在針對主觀文本理解上,例如抒情類文本的學習,互動性能幫助教師學生能夠更好的發散思維。比如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的教學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把握到文章從頭至尾不斷遞進的悲壯氛圍,我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建立學生端與教師端的聯系,將設置好的活動發給學生,學生也將活動反饋利用聯系傳送回教師端,然后全班學生同老師一起慢慢走入文本之中。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與老師互動,更與其他同學互動,在互相觀測對方的理解之后,更方便自己理解文本,體會悲壯情懷,使課堂長久氤氳在合適的語文氛圍之中。
(二)公平性
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時時關注到每位學生的變化,也不能憑一己之力做到完全的公平對待。但是,智慧課堂卻是一個公平課堂。平臺很客觀的去判斷每位同學應得的答題機會,平均的分布給各個同學。在語文課堂上,我常常利用“公平挑人”的功能,隨機抽選同學進行問答。更多的是,學生的反饋可以隱藏掉同學的姓名,那么不會影響教師帶著“主觀情緒”去看待這一反饋的同學。語文是一門主觀情感更勝的學科,所以在教學上必定更需要公平性,方能幫助學生教師更好的做好語文學科的學習和教學。
四、智慧教育利于“生本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構建完善的校園智慧形態
智慧教育不能僅存在某一個學科或者某一個年級,全校整合資源形成完善的校園智慧形態才是可行之策。一全校教師皆須有學習使用智慧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教師們的終身學習不斷進步方能是學生的典范,也能與時俱進,這樣學校才會有合適的氛圍發展智慧教育。二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全面考察合適的智慧形態,結合本校的學情,選擇合適的智慧教育道路。
(二)優化整合教學學科資源
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和各學科資源,基于學科特點,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有的學科需要做實驗,需選擇更多的圖像視頻手段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有的學科需要活潑的課堂,幫助學生更樂觀積極的學習,需利用平臺構建更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有的學科需要學生于實戰中總結經驗,即需平臺擁有強大的題庫跟云平臺提供學生跟教師相關資源。
(三)創建結合學情的個性化學習平臺
每個學校,乃至每個年級或者每個班級都需要有自己個性的智慧化學習平臺,而不是一味使用同一個課型、同一個案例。新課改要求還課堂于學生,踐行“生本課堂”的理念,智慧平臺需根據不同的學情要求去不斷更新個性化學習平臺,建立長久的跟蹤機制,才能明確智慧教育之于普通課堂的有效性。
五、結語
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斷革新新的體制、新的模式、新的資源、新的學習平臺以及新的校園形態,方能成就“智慧教師”、“智慧學生”、“智慧學校”。
參考文獻:
[1] 李冰冰.信息化推動區域教育現代化研究[M].江蘇師范大學,2014.(9)
[2] 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 2012(12):5-13.
[3] 陳琳,孫夢夢,劉雪飛.智慧教育淵源論[J]. 電化教育研究,2017(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