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華
摘 要:小學時期孩子們處于身心發育初期,他們往往以靈活的方式認知形象的事物。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都是一個教師面對數十個孩子,通常都是基本的知識講解、課文閱讀、分析等教學程式。這樣的程序老生常談,對于小學生來說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而現在借助“雙師型”課堂,一位名師講解重難點知識,一位輔導教師組織課堂互動,不但讓課堂氛圍更活躍,也便于整合優勢教師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師型;形象;體驗
傳統教學模式就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然后讓學生趁熱打鐵做習題,如此局限的課堂,學生獲得的信息量相對單薄,久而久之就會感到單調、呆板,喪失主動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到來了,我們就可以借助信息的優勢,整合優秀教師資源,通過視頻連線等方式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名師講課的資源。這樣的課堂在具體操作中有兩個教師,一個就是視頻連線中的名師,他負責給同學們講解知識的重難點;另一個是線下講臺上的輔導教師,他負責維護課堂秩序,組織同學們進行互動討論以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工作。如此兩個老師相輔相成,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各取特長,拓展和豐富課堂的信息量,讓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多方式地深入學習和探究知識,及時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鑒于此,下面我就通過本文優選幾個方面說一說如何做好小學語文“雙師型”課堂。
一、做好課件,打造雙師
雙師課堂兩位老師合作,但是我們不要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學負擔都減輕了,不需要做更多準備了。其實不然,兩位老師都要做好自己的課前備課,在線教師要結合自己的風格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和形象展現方式,線下輔導教師也要提前預設學生在互動中會出現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讓課堂更有針對性,才能在課堂上優勢互補,豐富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提高課堂效率。為此,我們的課件設置不但要能抓住教學的主要任務,更要契合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的特點。具體操作中,我們要力求做到:
1.主題突出,具有美感
兩位老師授課,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關系,共同目的就是達成三維目標。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在備課過程中主題要突出,要能結合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的特點,設置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不能理論拖沓、沉悶繁冗。
2.無縫切換,互動和諧
語文知識豐富多彩,我們課堂展現手法也要靈活多變,注意動態結合。可以說“雙師型”課堂的最大優點就是師生多邊互動,互動過程中在線名師能捕捉學生的信息反饋,便于及時調整策略,提升講解的針對性;輔導教師也能在互動中及時更新自己的組織方式,便于做好兩者之間的信息交互工作。
3.合理布局,有條不紊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兩個教師上課一定要合理布局,有條不紊才能保障課堂時間充分利用。這就需要我們做好課堂預案,分清每個環節的互動情況。比如,以《桂林山水》教學為例,前期的導入環節和后期的指導互動、合作學習等環節需要輔導老師負責;而重點內容講解,課程呈現,則由線上名師來做。這樣目標明確,就能使課堂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長處,為提升課堂效率服務。
小學時期是系統學習語文的肇始階段,此時我們除了基本的知識傳遞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學習語文、熱愛語文的興趣,指導孩子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二師和諧,豐富呈現
語文是一門知識涵蓋面比較廣的學科,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小學語文通過雙師互動教學,還可以借助有相關特長的名師來給同學們拓展知識。然而課堂時間有限,兩位教師一定要能做好合作安排,既要讓知識豐富呈現,又能優差互補,多邊互動,讓學生獲得最大的知識收益。那么雙師應該怎樣互動呢?
(一)重點難點,名師指導
二師課堂的優勢就是借助名師優勢資源,利用名師的長處來彌補本地教師的不足,讓課堂效能最大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的重難點和其他疑點部分,以及語文課文中需要拓展知識的部分都可以讓名師來詳解。
1.問題驅動探究
語文知識是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的思維方法,這樣孩子們才能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問題是啟發和驅動學生深入思考的發條。名師課堂也不能都是一個套路,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即時反饋來調整教學策略,因此,教學過程中名師設置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來捕捉反饋,另一方面也可以驅動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還以《桂林山水》教學為例。教學中我們除了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字詞句,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指導他們掌握運用語言表情達物的能力。同學們通過多媒體視頻完成形象認知,我們可以再通過幾個問題來讓同學們動腦思考,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述能力:(1)閱讀課文回答:桂林山水有什么特點?(2)課文首句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既然文中寫的是漓江水的靜、清、綠,為什么這節開頭還寫大海和西湖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讓學生理解對比寫法可以襯托漓江水獨特的美。)……這幾個問題并不復雜,但是抓住了課文的教學要點,能引導同學們深入到細節來觀察,然后再根據他們的回答情況來尋找薄弱環節,進而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最終認識到如何把握描述對象特點的技巧,達到本節課的初步教學目的。
2.解決課堂難點
語文知識涵蓋面比較廣,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請名師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講解重難點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二師課堂邀請在線教師來給學生拓展課文中涉及的其他知識。這樣比傳統課堂拓展了知識含量,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更多的學習和思考方法,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多重刺激,體驗生成
語文知識面涵蓋比較廣,所以我們學習語文強調“聽說讀寫”,為什么這么多方式呢?其實這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多感官刺激,從而對知識生成豐滿的立體印象,更易于吸收并轉化成自己的運用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多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語言和文字,這樣給學生帶來的知識和體驗是有局限性的。二師課堂上,在線名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來完成對語文知識的探索和認知,從而不但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精髓,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探索習慣,為進一步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還以高年級孩子學習《桂林山水》教學為例。這節課的基礎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字,熟練閱讀;能力目標通過自讀自悟,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情感模板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學階段學生往往沒有太多的旅游經歷,也沒有過多關注過自然風光,這一篇文章就是教我們怎么抓住景物的特點表情達物。傳統教學中,我們往往忽略這一點,只是注重字詞句的學習,即便不曾忽略,通過口頭語言和二維書面語也很難讓孩子們產生深刻印象。而在線名師在講解這個重點問題時可以先讓同學們通過視頻觀看“桂林山水”,讓孩子們形成一個形象的認識,然后再反過來一一對比學習作者的課文描寫,這樣再對比自己的看法就會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①文章起首句就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起到的是總領全文的作用,我們在寫游記或風景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種手法:先總述,再分寫;同時還可以給同學們滲透總分總的寫作方法。②通過和大海、西湖的對比襯托桂林山水靜、清、綠等獨有特點,讓人產生深刻印象……名師這樣結合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的感受,聯系課文的寫作手法就能豁然開朗,不但學習了寫景文的技巧,更懂得了只有抓住事物的全部特點才能更準確,為以后表達和寫作奠定了基礎。
(2)豐富認知,知識拓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的,我們通過語文教材提供的課文來學習知識,但是我們要學習的語文知識遠不限于教材,因此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能結合課文及時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技能。二師課堂就能很好地抓住這一點,因為傳統的語文課堂單個的老師再優秀也不可能事事都知道,但是通過二師課堂,我們能及時連線相關專業人士給同學們進行科普。
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時,講解完重難點后,為了讓同學們充分認知本文的歷史背景,也為了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陶冶情操,我們可以及時連線音樂名師,給同學們講解古琴曲的相關知識。讓同學們傾聽《高山流水》來感受“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這樣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順著本文的思路進行深入探索,為高效課堂奠定情感基礎。
(二)互動探究,輔師引導
課堂除了重難點講解和形象的知識呈現外,還有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以及互動探索等環節。這些環節,顯然在線名師無法面面俱到,這就需要輔導教師大展神通了。
1.指導課前自學
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教育心理學認為,人們對熟悉的知識更容易認知和產生深刻理解、記憶,對陌生的事物需要相對多的前期時間投入。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沒有預習,一上課新知識撲面而來,孩子們肯定應接不暇,思維跟不上。
例如,我們在學習《桂林山水》時,可以先給同學們布置一下預習作業:①讓孩子們借助多媒體資料先觀看桂林山水的視頻資料。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興趣,還能給孩子們形象的初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基礎。②預習課件的視頻資料可以以課文的角度呈現,呈現一個鏡頭,則動態出現課文中的精彩描寫。③出現生字詞以及重點內容部分可以動態跳躍的字體,起到警示和強調作用……
課前預習預案能有效解決學生盲目預習的弊端,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孩子們充分理解文本的情境,為課堂上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2.實現多邊互動
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學習本質上不是一個人一本書來死記硬背,而是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全面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需要師生、生生多邊互動,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或視頻呈現都是片面的。
小學生抽象思維發展尚不完善,如果不進行深入互動和啟發,他們看到、想到的是線性的知識,無法連點成面,形成知識模塊。而通過多邊互動,就可以讓孩子們在體驗中發現更多問題,有效彌補知識漏洞。還以《田忌賽馬》教學為例,為了讓孩子們產生形象的認知,體現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我們可以將本課改編成小劇本,讓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再一次認識到田忌是用怎樣的方式轉劣勢為優勢的,讓同學們認識到在處理問題過程中要采取合理、科學的方式和方法。表演也可以不按課本的套路,可以讓扮演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分不同的出場方式來演繹,看看哪一種方式勝的可能性最大。這樣靈活多變的互動設置,以課文為例,但不局限于課本,如此一來,給學生帶來知識和實踐的雙層體驗,能有效完成從表象知識到能力運用的轉化和遷移,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本文是我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雙師型教學實踐的幾點分析和認知。總的來說,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借助媒體信息我們可以延請名師,給同學們形象展現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能有效激發學習情趣,驅動他們深入體驗“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但是,學習是多邊互動的過程,我們并不能因為有在線名師就廢棄輔導教師,只有二師和諧發展,優勢互補,動靜結合,才能生成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偉東.淺談如何進行“雙師教學”[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
[2]韋琨.推進農村學校“雙師教學”改革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4).
[3]黃永紅.語文課堂“雙師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7(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