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霞
摘 要:古詩基于古人的生活經歷,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寓情于景中,層次化地闡明了諸多的哲理。小學生認知淺薄,古詩的累積全憑死記硬背,對于古詩的理解停滯不前,教師應結合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的古詩內容,聯系作者所處的年代,通過細致的品咂,引領學生走進古詩的情境、意境中,超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深入地感受古詩的立意。小學的古詩大多朗朗上口,教師可借此導入更多的趣味元素,剖析古詩的內涵,使學生在古詩的汲取過程中逐漸提升文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學生文學啟蒙的關鍵點,通過對古詩的體味,學生拓展了視野,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中,感受古詩帶來的韻味與奇妙。古詩的教學中教師應扭轉課堂的角色定位,推動學生走上主動的探究舞臺,讓古詩的美妙縈繞在學生的腦海中,激發學生探究古詩背后的秘密,為封閉的課堂填充活力。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古詩的情境意境體驗是探究其內里的必要一環,經過情境的構建,走進古詩的思維空間,看著紛至沓來的聯想之花綻放,學生又怎能不被古詩吸引,喚起心中的感嘆,引發情緒的遐思呢?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喜好去補充古詩,教材中的古詩講述通常較為精煉,延展課外的背景、人物經歷、故事情節等,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學生走進情境的環境中,展開天馬行空的思考,由淺入深地領會古詩的內涵。例如:教學《靜夜思》時,這是低年級古詩入門的一課,詩中已經明確表述了作者的思鄉情緒,今后學生要學習有關李白的詩還有很多,教師可借此機會導入李白的生平經歷,從李白20歲開始就廣泛漫游,游覽各個地方,到了26歲的時候,李白寄居在揚州旅舍,遠歸的人想念起了家鄉。學生都知道李白到處游離,心中已然塑造了一個游子的形象,那么對于李白想念家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師結合學生自身的經驗,讓學生回想有沒有出去游玩想念家鄉的經歷,學生雖然出游的機會很少,但都有走親訪友的過程,在別人家寄宿的時候想家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在外面玩也有過想要回家的沖動。據此,學生對思鄉之情的領會更加深刻,而后教師讓學生明確“睹物思人”等描繪的技巧,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想家的時候聯想過哪些事物,嘗試“寓情于景”進行簡單的創作。再比如:教學《村居》時,教師先出示一幅古時農村的情境,幼兒總角,老年垂髫,田野間牛兒哞哞,楊柳隨風飛舞,幼兒愉快地奔跑嬉鬧放飛風箏,教師讓學生先總結:“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在幻想中營造了一派農村生機盎然的春季景象,結合圖文并茂的古詩知識,學生已經將《村居》描繪的情境印刻在了腦海中,形成了虛擬的思維模型,再次導入《村居》的古詩內容,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這種借助情境感悟意境的方法,也更加便于學生的記憶,使其對《村居》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掌握古詩學習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古詩有著一定的韻律美感,古詩大多是濃縮了文字內容,以更為精煉的表述形式記錄作者的心境或者經歷,教師可牽引學生逐字逐句地品咂,細細推敲,結合文字的表達技巧,讓學生在古詩的體驗中累積寫作的經驗。例如:教學中段時期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傳遞古詩的分析技巧,通過組詞擴張的形式去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分別組詞,“獨”填字為獨自,異鄉是異地他鄉,異客是異地來客,整合起來理解就是獨自在異地他鄉當異地來客,后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演變為每每逢及佳期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人,學生可以自己寫一句關于親情的語句,然后結合古詩的方式凝練成簡單的話語,有的學生就大膽地將“晚上回家的路上非常想念媽媽做的飯”濃縮成“晚回念媽飯”,教師幫助學生修正為“晚歸念母,垂涎羹湯”,學生頓感語言原來可以這樣表達,在新奇贊嘆聲中,紛紛對古詩產生了探究的熱情。古詩中還有很多省略主語、順序顛倒等的內容,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技巧,逐漸通過自主的學習來品味古詩,并將沉淀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寫作與口語表達中。
三、指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體會音韻美
古詩押韻工整,體現了極強的語言對仗美,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情感式閱讀,感受古詩的節奏。通過遷移自身的情感,代入古詩文中成為其中的主人公,更加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不同年代古詩的語言風味。例如:教學高段時期的《泊船瓜洲》時,表達了作者的四重情感,每一句都蘊含作者的心緒變化,“京口瓜洲一水間”說出了行船的快速,以輕松的語態說明了此時作者心情較為愉悅,“鐘山只隔數重山”,又進一步體現了作者對鐘山不舍的情愫,“春風又綠江南岸”,借助江南的景色表達心情的開闊,“明月何時照我還?”再一次強調了思鄉之情,教師可通過作者的心態變化,讓學生嘗試讀出作者輕松—思鄉的情感波動,從情節的韻味中感受古詩的格調。
綜上所述,暢想古詩描繪的一草一木,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的創造意識迸發,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蔣平.基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古詩教學效率措施探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1).
[2]張樹連.賞析詩詞 提高效率: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淺析[J].知音(勵志),2016(2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