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有利于學生藝術修養、文化素質以及道德素質的培養。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受到非常大的沖擊和影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文章中結合小學音樂教學,提出打攪你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小學音樂 傳統文化 傳承途徑 教學方式
小學階段的教學中,音樂教學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啟迪學生心智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音樂不僅僅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小學音樂課程主要對象是小學生,小學生的身心處于發展階段,世界觀尚未形成,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滲透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深入分析小學音樂教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借助歌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領略傳統文化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樂歌總集。在我國古代的發展過程中,詩和樂是合二為一的。古人在旅途、宴會以及勞作中都會弦歌起舞,借助樂歌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歌曲有著密切的關系,借助歌詞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內涵。因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借助歌曲引導學生領略傳統文化,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例如,人音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中《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學中,這是一首彝族的民族歌曲,描述了彝家娃娃在喜慶節日時,歡歌樂舞的情景,展現了彝族兒童的幸福生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跟唱并且熟悉歌詞,歌詞中的“銀項鏈、白衣白帽”表現了彝族獨特的民族服飾,“阿里里”展現了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通過歌曲內容的了解,學生領略不同的民俗風情,感受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風貌。另外,江蘇民歌《牧童》中展現了景色別致的江南風景。《草原就是我的家》則展示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熱鬧,展示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善良和勇敢,敢于奉獻的精神。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服飾和習俗,在小學音樂課程中,通過民族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體會不同民族歌曲的旋律、節奏以及舞蹈特點,讓學生初步體會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結合音樂欣賞教學,深刻感知傳統文化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欣賞教學是重要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是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借助欣賞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欣賞曲目的選擇,有目的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借助相應的欣賞和分析,讓學生真正熱愛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教育。例如,人音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過新年》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時,不僅僅局限于音樂的旋律、節奏以及歌詞,同時讓學生通過音樂的欣賞,了解新年的相關知識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新年裝飾品的顏色,為什么過年時要張貼紅色飾品,還要燃放煙花炮竹呢?教師給學生講解“年的傳說”。在講解之后,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了解更多關于新年的故事,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在過新年時有著不同的習俗,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過年時的習俗,讓學生開展交流和互動活動。小學音樂教學中,有關節日的音樂歌曲是學生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引導學生欣賞和擴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體會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借助傳統文化的學習促進自身的發展。
三、充分借助樂器教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多的涉及到很多的樂器,借助民族樂器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根據我國相關的文獻記載,我國古代的民族樂器,在先秦時期就有三十多種,現階段學校教學中只涉及到寥寥數種。因此,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開展樂器教學活動,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例如,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草原放牧》和《草原巡邏兵》的教學中,涉及到我國傳統的樂器琵琶和笙。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樂器琵琶,是一種彈撥樂器,讓學生觀看實物,說一說其中樂器有什么樣的特征,向學生展示有關琵琶的詩句和故事,如“猶抱琵琶半遮面”。再如“昭君出塞”的故事中,王昭君非常傷心,無人可以訴說,只能抱著批判彈奏《出塞曲》表達自己的鄉愁。在《草原巡邏兵》的樂曲中,向學生介紹我國最古老的簧管吹奏樂器笙,是由簧片、笙管和斗子三個部分組成,在我國的瑤族和侗族名族樂曲中經常使用。傳統樂器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我國傳統樂器的介紹和學習,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開展音樂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精髓
借助音樂欣賞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接觸到更多音樂作品,深入了解音樂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同時,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說,應當根據音樂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音樂活動,引導學生置身于傳統文化氛圍中,更加深刻的體會傳統文化內涵和精髓。例如,人音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劃龍船》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觀看端午節賽龍舟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劃船的基本動作,同時,利用廢棄的指向等制作相應的模型紙船,讓學生根據紙船的實際大小,分成相應的小組,在唱歌的同時模擬劃船,保證學生動作協調一致,唱歌和劃船節奏一致。在完成這樣的音樂活動之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勞動號子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另外三首勞動號子的視頻,如《生產大勞動》《打夯歌》《抬木頭》。在學生了解此種類型歌曲共同點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勞動號子的定子。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四個人一組,在《抬木頭》的音樂中,讓學生表演抬木頭。小學音樂教學中,借助音樂活動的開展,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切身體驗的情境中,體會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借助音樂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五、嘗試校本教材的創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音樂教學中,教材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基本載體,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應當以教材作為基礎,嘗試創編針對性的校本教材,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如教師可以更具教材內容,將有關傳統文化的音樂內容篩選出來,并且根據一定的類型進行分類,如根據民族、節日、樂器等,開展教材的編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課堂教學。民俗節令類的有:《新年好》《小拜年》《勞動歌》民族風貌的有:《新疆好》《新疆舞曲》《草原上的小牧民》《放牛山歌》傳統樂器的有:《在北京的金山上》《嗩吶配喇叭》《百鳥朝鳳》《簫》。在民族樂器中有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竹笛曲《小河淌水》、古箏曲《陽春古曲》以及二胡曲《賽馬》等。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創編相應的教材,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音樂中的傳統文化底蘊,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創編相應的校本教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造條件。
六、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存在比較嚴重的流失現象,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教學內容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音樂作為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音樂教師應當認識到音樂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優勢。音樂教師應當注重自身音樂素養的培養,從音樂歌曲、音樂欣賞、民族樂器、音樂活動和校本教材等角度,開展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薛媛.淺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J].北方音樂,2018,(09).
[2]王振華.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J].中華少年,2018,(17).
[3]林云霏.芻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J].藝術評鑒,2018,(01):119-120.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青城鎮大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