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為例,論述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定制化培訓的主要措施,包括構建“五方聯動”培訓機制、搭建服務“三農”培訓平臺、開發定制化農民培訓課程和教材、建成一支服務農民培訓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等,并簡述取得的主要成效:助推種養產業經濟圈形成、助推廣西精準扶貧和廣西農業發展、助推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培訓水平提升、發揮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農民種養技術 定制化培訓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154-03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開展精準扶貧,給予符合條件的農民免費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但是,社會上面向農民的種養技術培訓存在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內容泛化、培訓時間安排不科學、培訓形式單一、吸引力不強、實效性弱化、培訓后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作為畜牧獸醫類專門化學校,長期堅持服務“三農”辦學宗旨,充分發揮師資、技術、實訓基地等優勢,積極服務“三農”,在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培訓和指導農民種養創業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構建了“五方聯動”的培訓機制,開發定制化課程和教材,采取到校培訓與送教上門相結合的定制化培訓,為提高農民素質、助推廣西精準扶貧和廣西農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一、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定制化培訓的主要措施
(一)構建“五方聯動”培訓機制。依托政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貧困村勞動力轉移等項目,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與市(縣)主管部門、鄉(鎮)、村委、種養企業五方聯動,共同開展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學員選送、教學管理、后勤服務、訓后回訪指導創業等方面共同定制培訓方案并組織實施,形成有效的定制化培訓聯動機制。市(縣)農業、扶貧、水庫移民等主管部門根據區域和經濟發展需要,與學校、鄉(鎮)政府、村委、企業共同制定教學方案,根據學員類別定制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方法、訓后服務等。主管部門、鄉(鎮)、村委負責遴選農民學員。學校、主管部門與種養企業共同開發培訓課程與教材、教學資源,打造高素質的培訓師資隊伍。培訓過程監管、后勤服務等工作由市(縣)主管部門、學校、鄉(鎮)、村委共同負責,確保培訓規范、有序。培訓結束后,學校安排專家通過現場、電話、網絡回訪學員,指導學員種養生產。形成了良好的“五方聯動”定制化培訓機制(見圖 1)。
(二)搭建服務“三農”培訓平臺。自治區農業廳和柳州市人民政府在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聯合共建廣西桂中職業農民學院,農業、扶貧等主管部門在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設立培訓基地 25 個。校內實訓基地有學校第一、第二教學實習牧場、動物醫院和寵物診療美容中心等,與廣西宏華生物公司等學校周邊知名種養企業合作,建成涵蓋水果、蔬菜、茶葉、糖蔗、桑蠶、養殖等 7 大類種養技術校外實訓基地 36 個,搭建了為廣大農民提供有效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科技服務的培訓平臺。
學校成立繼續教育中心,配備工作人員 18 名,專門負責培訓管理及服務;建有可同時容納 300 多人集中培訓的職業農民培訓中心,擁有賓館式培訓公寓 3 棟、多媒體培訓教室 4 間、報告廳 2 間,配置學員餐廳,確保集中培訓的順利開展。
培訓管理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制定《培訓班教學組織管理制度》《后續跟蹤指導服務制度》等培訓管理制度 12 個,采用“三三關愛”和“四制措施”精細化管理(見圖 2),成效顯著。“三三關愛”是指管理人員每天和學員“三見面”(早、中、晚和學員見面一次以上)、“三關心”(每天都關注學員思想動態、學習和生活)、“三問候”(每天都問候學員學習、生活和健康)。“四制措施”是指班主任每周組織學員召開 1 次班會強調組織紀律和安全等問題的班會制、每天考勤 2 次督促學員按時上課的考勤制、為每位學員購買意外保險的保險制、選送學員參培的部門派干部跟班配合學校管理學員。
(三)開發定制化農民培訓課程和教材。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狀況,以及農民的文化基礎水平,結合訓后農民的創業方向,由學校及種養企業深入調研,與培訓主管部門反復論證,定制化開發了三大類共 58 個課程模塊(見表 1、表 2、表 3),編寫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科學實用的《畜禽水產養殖技術》等定制化農民培訓教材 26 門(出版 12 門),建成擁有500多個教學視頻的網絡培訓教學資源庫,課程內容模塊化,可根據需要靈活組合,確保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開發的課程及教材得到廣大學員及培訓機構充分認可,其中教材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等 9 個區內培訓基地的新型職業農民、水庫移民、貧困戶勞動力等培訓項目中推廣使用 17 萬冊,學員反映好。
(四)建立“內外同步,點面結合,三實一虛”的培訓模式。根據農民的農事特點,科學安排培訓時和培訓方式。農閑時間安排學員到學校集中培訓,農忙時節送教上門,到農村開展培訓;采用 “校內與校外”“集中與分散”的點面結合培訓模式,靈活運用“固定課堂”“田間課堂”“農家課堂”三個真實課堂和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網絡虛擬課堂”等授課形式(見圖 3)。“固定課堂”是指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及豐富的課件內容,集中學員到學校在培訓教室、實訓室(基地)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分組互動、現場實訓等形式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加強學員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認知;“田間課堂”是指直接到田間地頭、種養場開展現場教學,傳授種養技能,并針對種植、養殖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整改方案;“農家課堂”是指教師深入農戶針對性的培訓指導,對癥下藥,立竿見影;“網絡虛擬課堂”是指利用學校網站上的電子教材、教學課件、圖片、案例、微視頻等資源,讓學員培訓后通過網上自主學習。這種培訓模式確保農民生產與參加培訓兩不誤,培訓內容針對性強,既豐富了農民的理論知識,又增強了農民的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直接到田間地頭、種養場現場培訓,既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又讓農民學員學到了技術,效果非常明顯,受到培訓農民的廣泛贊譽。endprint

(五)建成一支服務農民培訓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師資力量優勢的同時,聘請農業、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培訓兼職教師,建成了擁有 150 名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服務能力強的培訓專家師資庫,培訓專家均有中級以上職稱,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 80%,確保培訓效果。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助推種養產業經濟圈形成。廣西宏華生物公司、柳州市柳江區晉航果蔬產業示范區等 600 余家種養企業依托學校技術培訓服務在學校周邊投資建場,有效推廣先進種養技術,進一步提高廣西種養企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形成了以學校為中心的種養產業經濟圈。
(二)助推廣西精準扶貧和廣西農業發展。2010 年以來,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水庫移民、種養大戶、貧困戶等種養技術培訓 5.7 萬人,2.3 萬人培訓后種養創業,相當部分學員的產業已成為當地種養產業的主力軍,為廣西 2015 年脫貧 88 萬人、精準扶貧成效綜合居全國第一位和 2016 年減貧 111 萬人、綜合得分位居一等做出較大貢獻,助推了廣西精準扶貧和廣西農業產業發展。
(三)助推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培訓水平提升。開發的《砂糖橘生產技術》《養豬技術》等 26 門定制化農民培訓教材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科學實用,在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等區內 9 個培訓基地的新型職業農民、水庫移民、貧困戶勞動力等培訓項目中推廣使用 17 萬冊,對促進全區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培訓水平提升產生重要作用。
(四)發揮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2013 年 11 月,廣西水庫移民培訓工作現場會在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召開。2015 年 9 月、2016 年 9 月,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論證會兩次在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召開。2016 年 6 月,自治區政協調研組到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調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廣西日報》《桂林晚報》等媒體先后對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面向農民種養技術培訓實踐經驗進行報道。
綜上,農業供給側改革急需培育大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通過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搭建符合農民特點的培訓平臺,建設一支服務農民培訓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開發一批現代化、特色鮮明、通俗易懂、科學實用的定制化培訓課程和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有效提高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助推“三農”發展。
【作者簡介】王純國(1964— ),男,廣西全州人,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廣西桂中職業農民學院高級講師,廣西農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柳州市職業教育教學專家,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