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梓平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從社會到教育主管部門再到學校都在積極探索與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于改革直接受益對象的學生,他們對于信息化的教育手段接受程度如何,對于這種新形態下的課程教學模式是否適應并且能接受呢,本文基于調查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建議與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在線課程;網絡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4-01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6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全面深化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勢在必行,全國各類學校都在思考利用信息技術來創新發展教育模式,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改革教學手段等,本文并不著眼于具體信息化在教學中實際利用技術問題,而是通過調研,從教育信息化的受眾面——學生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形勢與效果預測,提出相關建議與對策。
在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硬件設施的投入,畢竟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互聯網的覆蓋,沒有足夠的網絡帶寬,沒有足夠的終端設備,沒有足夠的一體化教室(云教室),教育信息化無從談起;第二階段是教育資源的開發,比如開發微課、慕課、SPOC等等,這需要投入大量的師資、大量的時間和大量的精力,開發一門優質慕課往往需要一個成功的教學團隊耗時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所以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第三階段是具體實施階段,目前而言到這一階段的學校并不多,即使已經實施到這一階段也是在試驗,總結經驗。但往往在實施階段最容易忽視的問題是我們的實施對象,教育信息化的受眾群體——學生的態度和想法,以下調查以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為例,進行分析。
一、調研問卷設計
通過自編《開放式線上網絡課程調查問卷表》,對學校2013級和2014級的學生,采取隨機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500份數,回收有效問卷1910份,有效問卷占比為76.4%。
《開放式線上網絡課程調查問卷表》通過調查學生的在線學習條件、認知程度、對在線學習的選擇傾向性、學習習慣、對學習效果的評估、對費用的態度等多方面了解學生對開放式線上網絡課程的認知度,為課題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據。
二、調研結果數據分析
(一)學習理念
學習理念即學習的源動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潛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課題,只有讓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策略,自我管理學習時間,提高自我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那么學生才能充分學習,學習才會成為一件快樂事,據調查顯示在線課程更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受調查的學生中有63.8%的同學表示“在在線課程學習上會更加主動學習課程內容”,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選擇學習的時間,地點,參加學習時的狀態等等,因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上面,受調查的學生有68.3%的學生認為“在線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吸引人”,在線課程需要對課程知識結構體系進行的重新梳理,并進行碎片化處理,把每個知識點制作成短小的微課視頻,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據調查研究顯示學生學習8分鐘左右的時間,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超過這個時間注意力會被慢慢分散。另外在體現模式上,在線課程體現的是教師給自己上課,學習者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度,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參與者,更切合傳統授課模式,比較容易讓學習者接受。
(三)課程形式
課程形式方面,71.4%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在線課程授課方式更加多樣”,在線課程能提供不同授課形式,比如可汗方式、演講方式、討論方式、實操方式等等,讓學生參與不同的授課形式,能保持學生新鮮感。從在線課程呈現方式來講可以是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課件、仿真軟件等等。多樣化的資源形式提高了學習者不同的學習視角,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要求。
(四)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方面,61.8%的學生認為“在線課程評價更加多元”,在線課程的評價是多元的,評價者可以是教師、同伴、自我或者是平臺系統本身。評價形式可以是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過程后,或者是一個章節后,也可能是整個課程結束后,在線課程強調的更多是學習者的體驗感,其評價理念是多元目標體系,評價注重的是過程化。多樣化的評價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自我監控與評價的基礎,其多次嘗試機制還促使學習者進行自我補救學習,而互評機制和學習分享使學習者之間建立良好反饋和互助關系。
(五)課程買施
課程實施方面,傳統課堂教學優勢明顯,78.9%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傳統課堂的課堂組織更好,師生關系互動更好,教學組織更加有效。
(六)課程答疑
課程答疑方面,傳統課堂教學同樣優勢明顯,74.4%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傳統課堂的課程答疑更加及時有效。
三、效果分析及建議
(一)效果分析
(1)在網絡課程學習條件維度方面,學生接觸或今后學習在線網絡課程的外部條件是非常成熟的,學生完全有條件在課余時間利用手機進行在線網絡課程的學習。
(2)在網絡課程認知程度維度上,并未獲得廣泛認知,仍然有不少同學對網絡課程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
(3)在網絡在線課程的選擇性傾向維度上,學習的方便性、隨時性和免費是吸引學生選擇的最大原因,但是調查顯示“名校教師講授”吸引力不大;學習在線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考慮對就業的幫助較少;大部分同學還是基于興趣、專業來進行選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開課時間短的在線課程更加容易受到學生的青睞。
(4)在網絡在線課程的學習習慣維度上,使用電腦比使用手機和平板更加讓同學接受,在學習時間上大部分同學選擇在周末空閑時間,受訪同學對于每周的學習時間還是有比較大的決心,能保持在每周2小時以上;在獨立自主學習還是小組學習方面,大部分同學還是比較模糊,分享學習過程的意愿也不是很強烈。
(5)在網絡在線課程的學習效果維度方面,在受訪學生群體中,認識到網絡在線課程的作用的學生群體大約占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網絡在線課程是出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能夠參與學習網絡在線課程,會有一定的幫助,不可否認,還有不少同學認為網絡在線課程沒有太大用處。
(6)在對網絡在線課程收費問題上,大部分同學認為,如果需要花錢去選修課程,并不太能接受,即使接受,所能支付的價格也是比較低廉。
(二)建議
(1)從各個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網絡在線課程的學習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下,在線課程是學習的趨勢,要讓同學盡早意識到網絡課程學習的重要性。
(2)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是在線網絡課程的優點,因此,作為第二課堂,學習的第二維度,應該多多利用碎片化時間,而非集中在周末,進行在線網絡課程的學習,那么,隨之而來的是要習慣利用手機進行學習。
(3)在線網絡學習一定是效果明顯的,不管是翻轉課堂還是慕課,只有在充分認識到重要性的基礎上,才能看到學習的效果,說到底,還是首先得轉變觀念。
(4)免費是體現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公益屬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免費帶來的是網絡在線課程,慕課的通過率低,很多人不能堅持學習,相反,一定的費用有助于學習質量的提升,另外,應該倡導和鼓勵小組學習,同樣能夠提高學習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