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為
摘 要:欠發達地區在文化與思想、資源稟賦、國家政策、市場與政府作用、金融資金實力等方面存在多種不足,制約了其發展。通過挖掘自身潛在優勢,轉變發展理念,欠發達地區經濟將能夠走向良性循環軌道,實現振興。
關鍵詞:新古典區域經濟增長 資源稟賦 發展趨同 精準扶貧
一、制約欠發達地區振興的區域經濟學理論分析
新古典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區域之間要素報酬的差別將會通過要素流動趨向均衡。而區域經濟發展的極化理論認為,區域發展呈現非均衡和趨異傾向。當然,二者觀點的成立都存在諸多的假設條件,因此在現實中很難滿足,但這兩種觀點給分析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趨向提供了參考。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沿邊開發開放等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度在提升。而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先期發展較快省份經濟增速下降,給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大空間與可能。從長遠來看,中國地區差距將呈現逐漸縮小趨勢。然而,因為各個省份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情況各異,實現振興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身潛在優勢,在提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與可持續性方面大做文章,達到經濟發展各要素有機結合、最優配置,只有這樣,欠發達地區才可能實現經濟振興。
二、制約欠發達地區振興的現實因素分析
(一)文化與思想因素
欠發達地區往往表現為求新求變的思想不夠多、行動不夠快,缺少的是開拓、創新精神。欠發達地區在長期經濟社會落后的情況下,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資源配置形式。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各種外力的沖擊,應該打破或者很容易打破的某些微妙的資源配置方式還不愿意打破,這恰恰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長期得不到發展,政府多次的承諾得不到真切落實,民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某種程度上呈現悲觀、消極觀望態度,對未來期待感低,對政府信任程度較低,對城市發展的自信、榮譽感、認同感較嚴重缺失。
(二)以資源稟賦為依托的發展環境因素
中國沿海的幾大省份,之所以GDP長期靠前,與其海洋優勢不無關系,利用海洋可以發展港口航運貿易、旅游、水產品養殖、核電站開發等,而這其中很多優勢是內陸省份所不具備的。東北地區南部的遼寧省,因為占據黑龍江、吉林省入關主通道的良好區位以及鄰近首都都市圈的優勢,交通優勢得到很大釋放。我國欠發達地區基本都分布在中西部,資源稟賦對比沿海發達省份優良性稍差,但發展應該是多層面的,內陸省份也能在其他方面謀得自身的更好發展。交通區位表現上看是靜態不變的,因此,通過深度打造,可以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引領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構建新交通通道應逐漸成為欠發達地區改善經濟發展條件的重要抓手。
人口狀況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多力量大”從人口拉動經濟發展來看,還是具有較大的作用的,在資源、環境可承載力限度內,人口的規模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中國許多欠發達省份,人口總量都不是很大,加之經濟效率較低,影響了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規模。國家從增加未來人口數量、保證勞動力穩定考慮,提出鼓勵“生二胎”政策,但是實現人口規模提升不應該是無序生育,還應該保持良好的生育結構。從這一角度來說,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增加存量人口再生育規模,減少人口流出,吸引人口流入來實現經濟發展所需的較優人口規模。
(三)國家政策因素
不可否認,中國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現在很多城市的產業布局都能找到計劃經濟時期的影子,國家在“一五”以及20世紀60—7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基于當時經濟發展需要,在東北及中西部地區進行了特定產業布局,比如長春的一汽與北車集團,就是當年國家產業布局的縮影,二者的經濟產值占據長春經濟的半壁江山。這些產業基地奠定了這些地區很長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影響直到現在。
改革開放后,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沿海地區率先快速發展起來,實現“先富幫后富”。中西部地區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因為資源稟賦、國家政策等原因,產生了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誠然,一個地區的發展是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不可否認,國家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四)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
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是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的。欠發達地區的市場化發育程度不夠,市場不夠活躍。城市發展的潛在價值被壓抑,城市改造更新速度較慢。某種程度上存在地區保護主義傾向,造成市場某種程度的壟斷、市場競爭不充分,價格機制有時不靈敏。而因為長期經濟欠發達,政府給民眾的感受是做的事情很少,長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弱化,政府從事某些正常活動可能不能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持,甚至抵制,存在鄰避主義傾向,資源競爭更激烈,因為蛋糕長期得不到做大,人們總盯著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是通過做大蛋糕,增加整體利益。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容易簡單粗暴、顧此失彼,或存在某種程度的不正常偏好與傾向性、以及服務的不人性化,這些都影響政府形象與政府行動的推進效果,造成政府失靈。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市場與政府雙重失靈的狀況將逐漸好轉,市場與政府將充分發揮出其應有作用。
(五)金融實力較弱,發展資金嚴重缺乏
制約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資金問題,中國改革開放靠引進外資取得了經濟的較快發展。制約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更為嚴重。欠發達地區發展資金的缺乏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自身經濟效率、經濟創造價值的能力較弱,發展環境不優等,這些都造成對外部資金的吸引能力不強,長此以往,將影響其經濟增長與發展。因軟硬環境及投資回報率等問題,欠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也就是投資商往往不想把其高質量項目優先投資于欠發達地區。資金缺乏、大項目缺乏是制約欠發達地區經濟振興的主要瓶頸之一。
二、欠發達地區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特征endprint
(一)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存在資源競爭、發展趨同現象
良好的資源總是稀缺的,在資源配置中存在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資源競爭問題。市場機制重要特征之一是資源共享,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發展也逐漸進入信息共享、產業共享階段,勢必造成發展模式一定程度的同質化。資源稟賦相對一般的欠發達地區,可能面臨較大發展壓力,但這樣的競爭態勢也給欠發達地區學習、模仿、超越發達地區提供了可能。
欠發達地區要實現振興,需要改善發展理念,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問題,改變單一經濟發展結構,激發其潛在優勢進入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只要找準發展路徑,必將逐漸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走向騰飛。
(二)自身經濟發展趕超期與整體經濟形勢新常態相互疊加
現在的經濟發展態勢,已經不同于十年乃至二十年前,只是全國的幾個大城市,或者是發達省份的某些大城市的率先發展。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全國各個地區、各級城市都在加快發展,這給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帶來了緊迫感與壓力。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后,我國經濟出現了新的特征與形勢,經濟增速放緩,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這對欠發達地區是挑戰也是機遇,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欠發達地區的一些落后產能退出,大批新興業態依靠國家試點政策及市場培育將獲得發展,將逐漸成為欠發達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為了不在新一輪發展中被遠遠拋下,必須抓住當前良好的發展機遇,乘勢而上,切實努力行動。欠發達地區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行動,是能夠擺脫發展魔咒,走向相對較快發展道路的。
三、欠發達地區實行振興的路徑分析
(一)提升總體環境建設水平
軟環境與硬環境之間的作用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欠發達地區因長期經濟發展緩慢,硬環境不良逐漸造成軟環境惡劣,而且長期凝滯、固化,隨著經濟發展,這個態勢正在逐漸扭轉。所謂的軟環境,是相對于硬件設施而言的,更多的是靠觀察、感覺而獲得,比如政府效能是否最優、基礎設施是否人性化、大眾語言行為方式是否文明得體等,這些都是軟環境的重要標志。改善軟環境包括轉變發展理念、提升政府辦事效能、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大眾思想道德水準等。軟環境改善能夠促進硬環境的改善。
要以提升交通、商業、教育、醫療、環保等公共基礎設施為抓手,提升硬環境整體水平。欠發達地區在城市改造、基礎設施等方面歷史欠賬較多,應緊緊抓住國家城鎮化大力發展的契機大力彌補短板,實現最大程度的趕超。比如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方面,欠發達地區應充分利用國家大力興建高鐵網的歷史機遇,變交通閉塞地區為高鐵干線重要節點,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的提振作用。
生態環境資源是很多欠發達地區的一大發展優勢,然而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存在保護不力與開發不夠兩個問題。隨著發展理念的轉變,欠發達地區應該在生態環境資源的合理保護與適度開發中尋找最佳契合點,變生態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比如吉林省的長白山因為其幅員面積廣,自然人文價值高,是東北第一名山,全國十大名山之一,其周邊分布有多個城市,目前已經開發的景區就有北坡、西坡、南坡(東坡歸朝鮮管轄),堪稱吉林省第一旅游資源。然而,長期以來,受到發展觀念、資金等因素影響,良好的生態資源面臨粗放管理與開發、各類基礎設施配套嚴重不匹配等問題。進入“十三五”以來,吉林省以更高視角定位長白山開發,大幅優化提升長白山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整合長白山周邊各類發展資源,以開發大長白山理念進行長白山多領域深度開發,實現生態優勢變旅游優勢、旅游優勢變經濟優勢的跨越。
(二)以精準扶貧為突破,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同發達地區相比,并沒有明顯的時間滯后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欠發達地區在發展中,對各類要素存在巨大的需求潛力,而相應的供給都顯得不足。
精準扶貧,應該針對發展薄弱方面給予適當傾斜與扶持,補足其短板。比如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國家出臺了各項措施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但力度還不夠。很多欠發達地區因為缺乏資金,本應適時建設的鐵路項目被推后,影響了區域發展環境改善,滯后了經濟潛在價值的發揮。國家應高度重視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在欠發達地區的適時布局落位,在項目審批、資金比例上給予欠發達地區更多扶持,發揮基礎設施服務地區經濟的巨大作用。
四、結語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欠發達地區只有在大力發展中才能逐步解決其存在的諸多問題。至關重要的是做到與時俱進,轉變優化提升發展理念,用先進理念指引行動。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發展質的飛躍,需要在保證既有存量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增量。城市與鄉村聯動,實現整體發展。城市發展以大項目建設為拉動,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載體,增強二產、三產對經濟的貢獻率,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宜商水平。要發展大農業、改變農村風貌、提高農民收入。通過發展提升軟、硬環境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走向更高階段。
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振興,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與題中應有之意。當前及今后是欠發達地區實現趕超的黃金期。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振興與騰飛,必需保證經濟增速至少3—5年的加速度過程,這個過程既帶給社會、民眾以發展信心,也能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實現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欠發達地區應通過更新優化發展理念,發揮資源稟賦的潛在價值,使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喬關民.解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軟環境建設問題[J].生產力研究,2017,(7).
[2]何梅.新時期欠發達地區精準扶貧現狀及幾點建議[J].科技風,2016,(5).
[3]羅明新,李飛.欠發達地區面臨的問題與出路——以遼西北地區為例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09,(11).
[4]黃義華,莫令娥,吳星華.關于欠發達地區投資發展軟環境建設的思考[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3).
[5]官衛華.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08,(7).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