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美術課程的開設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美的認識,掌握基本的美術欣賞知識和創作技巧,為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熟練運用語言技巧,通過生動地表達,適時的鼓勵等語言技巧來營造和諧而富有趣味性的初中美術課堂。
關鍵詞:初中美術;語言藝術;課堂氛圍
美術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初中美術課的教學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方面,初中生的認知能力還處在發展當中,很不成熟,抽象深奧的美學理念只有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才能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對這一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教師作為他們心中的權威人物,其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教師的語言風格,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自信心、學習興趣等心理因素,間接影響著美術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教師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語言表達,不能隨心所欲,而需要認真地設計考慮。只有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上去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待課程的熱情,才能讓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一、 運用趣味性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
由于當前“應試教育”觀念的普遍存在,美術作為不參與升學考試的“副科”,本來就被多數學生所忽視,如果課堂的氛圍還枯燥單調的話,那就更沒有學生會認真對待美術課了。因此,作為初中美術教師,上好美術課的第一步,在于調動學生興趣。而調動學生興趣的關鍵又在于新課開始時的導入階段。美術課涉及內容包括國畫、油畫、泥塑等多種藝術形式,覆蓋范圍非常廣泛,各章節之間缺乏關聯。因此,面對全新的章節,學生往往接受不了。因此就需要用靈活的語言技巧調動學生興趣,牢牢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在欣賞關于“雪景”的美術作品之前,可以先準備一個謎語讓學生們競猜,“像花花園不種它,花兒剛開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長,寒冬臘月開白花”,先猜出謎底的同學獎勵小工藝品。這樣一來,學生們絞盡腦汁想出答案,整個課堂的氛圍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們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課堂上,隨后的講解也就很好展開了。在接下來由學生自己創作美術作品之前,還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聯想在冬季堆雪人、打雪仗的經歷,當學生腦子浮現一幕幕雪地嬉戲的情境,其創作欲望就會激發,也不愁沒有創作的題材。這時候再開始講解繪畫技巧等理論性的內容,充滿求知欲的學生們自然會欣然接受,并立即運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教學的效果就會更上一層樓。
二、 運用啟發性語言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不同于數學物理等課程,美術課的教學中沒有確定的公式定理和標準答案,理想的美術課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作品欣賞,并且獨立創作,表達自我的一個過程。因此,美術課的教學中更加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之中,進行自己的獨立思考并用美術作品表達出來。啟發性的語言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例如,在手工制作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先不直接開始講課,而是先向學生提問:“多彩多樣的美術字除了繪畫,還可以用什么方式創作出來呢?”看到老師帶來的彩紙、膠水、剪刀等物品,學生們自然會想到手工制作美術字的課程主題。在講解制作方法時,同樣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繼續采取啟發式的語言技巧:“利用手上的這些工具,怎樣才能制作出美術字呢?”接下來讓學生分組進行制作,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交流,很快就能想到多種制作方式,甚至想出連老師都不知道的全新方法。在合適的語言啟發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被充分地釋放出來。學生不但能夠熟練掌握課程本身的內容,其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造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鍛煉。
三、 運用鼓勵性語言增強學生自信心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發育還很不成熟,這一時期的教育不但要進行知識的灌輸,更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育。教師作為學生心目中的權威,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或者與學生的私下接觸中,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語言色彩,注意盡量使用正面語言評價,避免使用負面批評性的語言,即使對表現比較差的學生,也要以鼓勵為主,注意維護學生自尊心,加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正符合《美術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強化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的指導精神。舉例來說,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時,無論作品優劣,都要首先做表揚“很好,不錯”。接下來具體指導時,要首先鮮明地肯定學生作品中出彩的部分,然后再溫和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你的畫色彩選擇的很好,符合春天萬物萌動的主題,但是線條上面還是有點小問題,細節有些粗糙。”運用這樣的語言技巧,學生會產生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鼓舞他們自信十足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問題。
四、 結語
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技巧對教學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幽默風趣、靈活多樣的語言技巧不但可以喚起學生認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本文結合作者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趣味性語言,引導性語言,鼓勵性語言三種具體的語言技巧運用方式,希望對提升初中美術課的教學效果做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丁祥麗.關注初中美術教師的課堂語言[J].文理導航(上旬),2012,(06):44-45.
[2]王輝麗.管窺初中美術教學中的語言魅力[J].考試周刊,2014,(33):186.
作者簡介:
林萬龍,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第二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