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從實際出發做好非民族基礎教育學校民族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重視環境的熏陶感染作用,關注差異,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是促進民族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班級文化;民族學生;個體差異;教育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族學生進入非民族基礎教育學校就讀。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的差異,使很多民族學生感受到了壓力,如情感滿意度和行為能力降低、排斥和回避學校教育等。如何從實際出發做好非民族基礎教育學校民族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重視環境的熏陶感染作用,關注差異,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是促進民族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 班級文化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班級活動中實現的。班級文化是以班級為主要活動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班級物質環境、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等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是班級的靈魂所在,具有凝聚、約束、鼓舞、同化的作用,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積極向上、充滿朝氣的班級文化氛圍能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心態得到改善,各種消極頹廢的文化氛圍就會得到有效抑制。
以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為載體,突出民族和諧特色,不僅能豐富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涵,更能增強民族學生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更加自信地融入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當中。
二、 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應試教育”管理模式造成班級文化建設偏向于“以分為本”
在升學率的壓力下,班級管理趨于“以分為本”,班級文化建設更多地服務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把“學風建設”當做班級文化建設的所有內涵,導致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往往只以“分數”為準,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和能力因素。
因為所受教育基礎薄弱,家庭教育理念相對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民族學生大多成績平平甚至較低。“以分為本”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很難獲得成就感。再加上因民族風俗習慣而產生的不適應因素(如語言、環境變化、民族禁忌等方面),大多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交往較少,影響了他們在學校的融合與發展。
2. 缺乏對個體差異的關注
班級制度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部分,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制度化的法制環境,還為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和行為的尺度,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時時都在一定的準則規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的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往往只強調了規章制度的作用和其強制性,卻忽略了學生對規章制度的理解程度和執行能力的差異。導致一些自我管控能力差的學生產生逆反心里,不愿意融入到班集體中,對班級文化建設產生負面影響。
3. 班級文化活動的開展過于形式化
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往往不重視班級活動,為了應付檢查而遞交活動方案,活動內容乏味、枯燥,活動形式單調、陳舊。流于形式化的班級活動使民族學生缺失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 以民族風俗為載體完善班級文化建設
民族學生是非民族基礎教育學校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風俗習慣的差異,由此做好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工作,形成班級特色文化,能為教育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
1. 營造一種適宜的文化背景能讓班級煥發生命力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存在和進行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者對學生文化的誤解,語言上的隔閡,教學過程中的社會組織問題,都可能使沖突加劇而導致學校教育的失敗”,班級文化建設需要關注民族學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差異。
班主任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引導者,應當研究少數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了解民族學生的獨特素質。堅持正面疏導原則,尊重民族風俗,關注到個體差異,照顧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將學生個體行為融入班級集體行為,產生并升華為集體意志,從而建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營造優勢互補和諧發展的班級文化氛圍。
2. 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是完善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渠道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各民族風俗習慣的千差萬別,構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里面有很多聞所未聞的精華,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開拓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充分發揮民族學生的“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如“民族風俗我了解”知識競賽、“感謝有你”主題班會、民族特色才藝展示等活動,為學生搭建發揮特長、展示自我的舞臺,不僅能增強民族學生的自信心,促進他們與其他學生的交流與融合,也能使全體學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潤,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有利于班級文化的建設。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真正組織起來的,自豪的集體所能做到的一切”,要使班集體發揮其重要作用,建立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是尤為重要的。
教育者“以生為本”,關注個體差異,通過交流了解民族學生的不適應因素。在學習上,開展“愛心結對,共同提高”活動,幫助他們實現成績的提高和學業上的進步;在生活上,鼓勵民族學生承擔班級事務,平衡他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關系。只有通過多種方式促使班級內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才能使班集體真正滿足學生多種心理需要,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搖籃。
參考文獻:
[1]胡興旺.論跨文化智力研究對民族教育學校教育的啟示[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2(1):81-84.
[2]鄧勝利.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學生個性是實施少數民族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J].中國民族教育,1997(1):33-35.
作者簡介:
鄒立國,甘肅省武威市,武威第二十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