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珍
【摘要】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不能完全滿足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要求,為了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建設“創新強校工程”,必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有機銜接。在新經濟形勢下,有必要提高教學質量,擴大就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取向在進一步改善,大多數企業需要具備獨立性、技能性、一專多能的人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更能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提高其適應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02-01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以校企雙方相互服務為宗旨,以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目標,以雙向參與、深度融合為形式,是一種以教育、專業、互利、創新、多樣為特征的人才培養形式。深化產教融合,有利于促進工業企業參與,完善多種學校制度,促進教育產業一體化,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模式,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校企合作處于粗放狀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引入,在高職院校得到了積極的試行。各大高職院校建立了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 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然而,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旨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企業是一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其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校企雙方的目的存在錯位和差異,目前校企雙方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建于表層,距產教深度融合還很遠。多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是迫于學校評估的壓力,為了達到學校評估指標的要求而推行,缺乏自主意識,故而這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大多依靠人際關系維持,形式上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并沒有實質性意義的進一步合作或者合作期限不長,校企合作無法持續發展。部分學校的校企合作主要形式還只是單一的頂崗實習,把校企合作單純理解為給學生實習提供機會和場所,并且學生離開學校到企業實習期間對學生的跟蹤指導不足,學校很少與企業溝通,校企合作屬于粗放型、短期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之路無法長期科學發展。
(二)企業合作意愿不強。校企合作的目標是實現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資源共享,將高職人才培養體系與企業的人才需求相結合,實現校企“無縫對接”的目標。通過長期、協調、共享、互動的合作模式,實現高校人才培養效果和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然而,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對企業的服務投入太少,即使在企業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由于學校教師和科研能力有限,社會服務的功能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相反,學校對企業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借助現場、設備、技術人員等高質量的資源來培養人才。企業的投入產出不能相配比,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
(三)政府主導作用不足。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關系到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關系到學校和企業的利益,同時,政府也應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這與政府的利益密切相關。但是,雖然各級政府積極倡導職業教育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促進和規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沒有出臺,監督、評估和促進校企合作的相應組織也沒有成立。政府沒有立法,政策和制度層面未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和管理的作用。因而企業對參與校企合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使校企合作既開展無序又缺乏有效、既無法深入又難以持續。
二、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徑
(一)建設“雙師型”教學模式。聘請企業優質人才到學校任教,一門課程是由學校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指導完成。學校專任教師負責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企業工作人員負責指導實踐知識。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將更加鞏固,學生的學習熱情,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校專任教師可以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企業人員的理論知識也將進一步鞏固,實現企業和學校共同成長,互惠互利,實現雙贏。
(二)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校企合作項目中應該發揮其主體作用。首先,高職院校可鼓勵企業以獨資、合作的形式參與。然后,正確引導企業深入參與高職院校教改工作,企業可以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建設、教學設計、教材開發、實訓實踐,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實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趨向型培訓模式。鼓勵學校引進企業,引導學校進入企業、學校和企業一體化等方式,吸引優秀企業和學校建立和共享生產性培訓基地。重點產業技術、核心技術和共同問題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進行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最后,高職院校可利用系統,規范、配套的培訓資源與企業合作開辦短期培訓班,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拓寬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渠道,有效避免企業盲目培訓、急于求成的情況發生,為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礎,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贏”。
(三)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完善激勵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在經濟新形態中,政府和市場應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因此,政府應積極發揮其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制定校企合作相關制度,規范校企合作。對高職院校和企業制定針對性的激勵機制,例如高校培養人才質量及與企業合作融洽且取得良好成績的,可獲得獎金或優秀創新獎,高職院校通過場地和設備租賃,與企業建立生產培訓基地,政府根據規定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對校企合作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可以根據規定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與接收學生有關的合理支出、職工教育經費的支出等,可以依法從應稅收入中扣除,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可作為示范企業選擇的重要指標,并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和物質激勵。對參與的高校、學生、企業進行激勵。同時應積極進行約束懲罰在實踐合作過程中出現的機會主義行為,建立約束機制。建立監督評價機制,鼓勵參與主體與參與客體,即高職院校、企業及參與學生對制度及制度表現形式進行客觀評價,并鼓勵學生對高職院校和企業的行為進行監督,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從而優化校企合作的發展路徑,促進校企合作科學可持續發展,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是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深化教學改革,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凝練辦學特色,它需要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和高職院校的積極配合。應從學校、企業、政府三方需求上注重互惠多贏,分層次、多維度、精細化、企業化地設定人才培養體系,以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高校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士祺.論構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J].高教學刊,2018(06):167-169
[2]陳林華,董婷婷.校企合作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納稅,2017(33):48
[3]王亞坤.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校企合作發展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