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子德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人們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大部分教師在開展高效課堂教學之余,都格外重視開展課外活動。這主要是因為課外活動教學不僅能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然而,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現狀不容樂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成立課外活動小組,開展趣味競賽;創新課外活動形式,拓寬閱讀范圍;強化課外實踐活動,鍛煉寫作能力,希望能借此拓展課外活動,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拓展
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所以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同學間交頭接耳等現象。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對學生的行為加以限制,強迫他們認真聽講,雖然從表面上看,有助于教師教學,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日漸降低,學習效果也不如預期。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也開始利用課外活動來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鍛煉學生語文能力等目的。只是課外活動極易流于形式,所以相關人員還需在拓展時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一、成立課外活動小組,開展趣味競賽
為了防止課外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實際意義,教師應在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同時,重視紀律,加強監管。而成立課外活動小組不僅能確保趣味競賽有序、高效進行,還有利于教師管理。分組時,教師應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為分組依據,并任命一個或兩個組長,讓他們協助教學。而趣味競賽的內容應以教學目的為主導,不能脫離教材。比如,教師在教學完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后,可以在公園或者其他環境優美的地方,組織學生開展神話故事演講比賽。比賽規則為,每組派三位學生講述不同的神話故事,然后在每組中選出表現最佳的學生,再讓這些學生另選神話故事,進行比拼,角逐最后的冠軍。在比賽開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述《普羅米修斯》這一故事,然后再引申到包括“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在內的神話故事,緊接著,給予學生一定的準備和討論時間,隨后根據規則,正式開始比賽,最后選出前三名,給予相應的獎勵。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出現學生都選同一神話故事的尷尬局面,防止學生臨時想不出故事,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神話故事,并在紙上寫出故事名稱以及大概內容,用抽簽的方式決定參賽選手所講內容。
二、創新課外活動形式,拓寬閱讀范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師應適當創新課外活動形式,拓寬閱讀范圍,以此達到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其實,拓寬閱讀范圍應先以教材中的課文為依據。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春游和野餐,然后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自由玩樂,隨意享受春天。等春游臨近尾聲時,教師可以請學生講述春游的樂趣以及春天的魅力,然后引申到課文《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并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人無法享受春天,緊接著讓學生試著感受課文中抒發的情感,大聲地朗讀課文。最后,教師應適當地贊美和表揚學生的表現,并讓他們閱讀相關的文章和書籍,鼓勵他們加強課后閱讀。當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閱讀就可以脫離教材,而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涼亭開展讀書分享會。這個分享會是指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書籍或者文章帶來與其余同學分享、交流,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
三、強化課外實踐活動,鍛煉寫作能力
小學生在寫作文時大都會出現情感缺失、模式相似、語言死板等情況。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在教學完《釣魚的啟示》后,可以組織學生去釣魚,然后讓他們根據這一經歷寫一篇文章。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寫作內容真實,提高寫作質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拋開《釣魚的啟示》,自己隨意寫作,文體也可以不限。如果是出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那么教師應讓學生仿照《釣魚的啟示》,既寫景,又記敘,還抒情。再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定一個人進行采訪,并據此寫一篇作文。具體要求是,作文不僅要有被采訪者的外貌、語言等描寫,還要就采訪過程進行記敘、說明,并寫出選擇采訪對象的原因。由于這篇作文的難度相對較大,所以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修改、優化。
總體而言,研究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拓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活躍思維,有助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充分展現教師的教學實力。然而,將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拓展策略落到實處、發揮出理想效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不僅需要綜合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相關經驗豐富的教師通力合作,還需要學生積極配合,更需要學校給予相應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黃良波.拓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44.
[2]豆小靜.淺談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意義和做法[J].學周刊,2012(28):166-167.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