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先富帶動后富”理論使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飛速,隨之而來便是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步伐加快,但這卻使我國的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從而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比如落后民族地區的人口涌向沿海地區,形成“民工潮”,但是他們的子女卻因為很多原因留在了原籍,便出現了一個新的人口群體名詞:留守兒童。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多以偏遠貧窮為主,經濟落后,與沿海發達地區差距大,教育難以均衡發展,這使得留守兒童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更為突出。綜上,筆者思考萬千,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從而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實行特殊的教育優惠政策;二是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法規,進一步明確監護權,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三是從實際出發,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模式呈現多樣性和靈活性。四是國家要優化教育資源的分配結構,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豐富多樣。
關鍵詞:留守兒童;少數民族;法律權益
一、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概述
(一)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概念
“留守兒童”一詞最早出現于1994年,它是指父母在國外工作、學習而被留在國內的孩子,但是現在這一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我國學術界對于留守兒童的概論述不同,但是其本質意思是一致的。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聚集生活著少數民族,然而這些地區有著偏遠、交通不便的惡劣環境,并且大多數地區經濟也落后,與發達地區的經濟程度形成鮮明對比,這使得教育難以均衡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這些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為明顯。
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含義包括以下內容:父母一方或者雙方為了生計離開貧困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到發達城市務工,但是孩子卻因諸多條件限制無法跟隨父母一起外出學習生活,只能由父母一方或者父母的親友承擔監護孩子的責任。
(二)留守兒童的特征
現今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留守兒童隨處可見,他們是中國弱勢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1.所處家庭經濟較為貧困,在社會中的地位卑微,社會認同感不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精神經常會處于憂郁,壓抑狀態。
2.少數民族人民由于較低的自身素質、資源限制、交通不便等造成的困境,使得他們即使自力更生也難以改變貧困的現狀。
3.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大力扶持,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以此來緩解貧困的生活狀況。
由此可以得出留守兒童必然是一個弱勢群體,不僅在經濟、心理、社會上處于弱勢地位,在教育體系上同樣處于弱勢地位。
二、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一)監護類型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少會將自己的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而是會將自己的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所以便會對子女生活做一定的安排,最常見的是夫妻留一人照顧孩子,或是將孩子留給老人、親友看管。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便可以據此來做相應的劃分。其中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1.上一輩照顧型,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將孩子留在身邊照顧。
2.親友監護型,由夫妻的親戚和朋友去幫忙照看孩子。
3.自我放任型,由孩子自己負但教育責任。
4.“單親”看護型,此“單親”即是指夫妻中留一人承擔教育責任。
(二)教育問題
1.學習問題。少數民族地區的很多父母外出務工,這一方面會與孩子間的溝通減少,使得家庭教育缺乏;但另一方面父母到了沿海發達地區開闊了眼界,在某些層面上可能有利于孩子的教育。但綜合來說,兒童留守在原籍弊大于利,因為由于缺乏督促與鼓勵,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動力不足,沒有成就感,成績一般,只有少數留守兒童能刻苦、認真學習,成績優優異。
2.心理問題。有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為突出,教育和管理比一般兒童要困難。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突出的原因包括:1、父母教育與關愛的缺少,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們的性格以及品行的塑造都是父母的啟蒙,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會使他們心靈受到創傷,容易形成孤僻固執的性格;2、學校的教育涉及面狹窄,留守兒童本身在心理上就很脆弱,在塑造人物品行時,如果不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可能會產生厭學、自卑的情緒,這不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但是現實情況是學校的資源有限,很難做到對留守兒童有一個全面的關注與幫助。
3.品行問題。前面說到了孩子可能產生厭學和自卑的心理,再加之他們的父母常年不陪在他們身邊,缺少父母的愛,使他們很難塑造出完整家庭所擁有的品行,于是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護孩子,他們因為年紀大了,對于留守兒童會溺愛有加,對他們往往百依百順,但這卻導致他們認為一切都是應得的,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三觀不正;②父母一方留在家鄉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可能因為家庭里面的家務很多,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從而會忽視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③自我放任的孩子情況就更加糟糕了,他們因為缺乏監管,使他們沒有足夠的自覺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法律意識淡薄,有的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政策的落實不足
教育政策不均衡是造成各個地區教育不能平衡發展的重要原因。國家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貧困落后,于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兩免一補”的教育政策,緩解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使義務教育能在少數民族地區貫徹執行,這項政策體現出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公道原則,使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確實有一定的發展。但是這一政策的實施,雖然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情況,但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增加了少數民族地區財政的負擔,導致負責義務教育雜費、補助費等資金不能有效落實等等。endprint
(二)經濟制度的影響
國家從實際出發,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這種政策雖然有利于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使得沿海經濟飛速發展,但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卻愈來愈大。留守兒童在貧困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接受教育,這些學校卻因為教育經費的不足,導致教育資源的嚴重匱乏,難以接受全面的教育,更無法實現素質教育。留守兒童自身特點便是無法得到好的監護,再加之學校教育的缺失,使其在成長過程中無比艱難。
(三)家庭內部因素
在少數民族地區,不少家庭都是夫妻雙方外出務工,而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到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父母在兒童發展中是最主要的啟發者,但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父母這兩位最有意義的人物卻長期不在身邊,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就失去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機會。許多留守兒童的作業沒有人輔導,也沒有人監督;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較少,教師與監護人之間不能相互配合;有的監護者對留守兒童過于溺愛,導致其在道德情感與法律認識上出現誤區,更有甚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四、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改善
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為了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從四個方面解決問題。
(一)實施特殊的教育政策
具體地區具體考慮,在少數民族地區就應該實行特殊的教育政策。東部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實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現如今已成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而今天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卻發展緩慢,教育基礎仍然薄弱,經濟與教育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仍然十分突出。要改善落后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狀況,必須有賴于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教育投資,實行特殊的教育優惠政策,緩解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壓力。
(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律
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法規,進一步明確監護權,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留守兒童群體是現今中國一個龐大的群體,但關于他們的相應問題,卻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得許多少數地區的教育活動隨意性較大,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可以遵循。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很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例如某些民族地區重男輕女,不給女孩子讀書的機會,又或者認為讀書無用,讓孩子輟學回家掙錢。因此,必須完善教育立法,讓教育有法可依,使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得到法律的庇護;同時通過法律途徑來明確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職責,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模式呈現多樣性和靈活性。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計劃、學制、學時等方面應該最大限度的考慮帶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在這些方面給予民族地區更多的自主安排權利,民族地區的教育模式應多樣化,而不是簡單地相互復制,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鼓勵和支持各地大膽創新。
(四)優化教育資源的分配結構
國家要優化教育資源的分配結構,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豐富多樣。一方面要重新配置教育資源,盡快改變資源配置上的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另一方面是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開發新的教育資源,增強教育活力,由中央財政承擔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經費。
參考文獻:
[1]郭永剛.陜西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研究[J].西北大學碩士論文集,2008,6.
[2]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王艷波,吳新林.農村留守孩子現象個案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5,4.
[4]周宗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1.
[5]蔣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與觀察,2005,4.
作者簡介:
劉亞琴,女,湖北民族學院法學院,2015級民族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