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彥林
摘要: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結合小學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運算能力(數感)、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 符號意識(抽象)、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其實,作為一線老師,不要太在乎“核心素養”該怎樣準確的去描述,而應該關注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彰顯特色;核心素養;回歸本質
五月份我參加了第24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期間聆聽了若干節名師示范課及報告,讓我對今天數學學科教學的走向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最讓我值得揣摩和思索的是南京市張齊華老師的《小數的初步認識》。這次張齊華老師教學的是《小數的初步認識》,其課堂的總體印象是學生理性思考,課堂回歸平靜,彰顯學科氣質。
一、注重學生學習立場,凸顯個性化思考與創新潛能
(一)根植已有經驗,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堅守學生立場,并不是要讓教師離場,而是要基于兒童的數學學習,弄清楚孩子們已經到了哪里?可以到達哪里?在前進的路上會遭遇哪些困難等等。張齊華老師在設計《小數的初步認識》時,非常清楚學生的已有經驗,一方面來自生活經驗,生活中的超市、小店鋪,幾乎所有商品價格都是以小數形式呈現。另一方面源自先前的學習經驗,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編排了《認識人民幣》,在“你知道嗎”的板塊中介紹了生活中用小數表示商品價格的方法。因此,張老師在課一開始,開門見山就問哪里見過小數,讓學生嘗試讀寫小數,通過學生之間互相糾正,掌握了正確的小數讀法。
(二)重視個性化表征,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小數初步認識》常見的是“告知式”教學,如課本列舉出來的3角=3/10元,3/10元也可以用小數0.3元表示。當然也還有推導式教學:3角就是0.3元(生活經驗),3角=3/10元(基于分數初步認識),所以3/10元=0.3元。而張齊華老師反其道行之,直接推出一個極有挑戰的問題:如果把下面每個圖形看作1元,你能想辦法在圖形中表示出0.3元嗎?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問題正好能“逼”著學生盡力調用所用知識經驗去解決,能充分暴露孩子心目中對“0.3元”最原生態的理解。
(三)著眼學生素養,培育學習品質。反觀張齊華老師的課堂,卻時常彌漫著指向“素養”“品質”培育的用心。比如讓學生用較長時間思考某一個問題的經歷,調動所有知識經驗去解決某個問題的能力;又如關注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指導孩子仔細的聽,聽聽別人說的與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你能不能理解?課堂上,孩子們聽完他人發言后,能細細的辨析不同,能發現后面一個回答添加了“平均分”、“每份是0.1”等區別,還能對別人的發言提出質疑或者建議。會傾聽、能思考、敢質疑,對于人的發展而言,應該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素養與品質。
二、注重數學教學本質,理性思考教學內容
(一)基于概念意義,找準概念生長點。0.3元表示什么?這是一位小數的意義,其本質就是平均分成10分,表示這樣的3份。而學生已經有了什么?其一:知道了3角可以標識成“0.3元”、1元=10角;其二: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10分,其中一份就是1/10,2份就是2/10……顯然,這兩者的整合、貫通,就是一位小數意義的生長點。因此,張老師設計“如果用一個圖形表示1元,你能想辦法在圖形中表示出0.3元”的問題,正是基于他對學生已有認知的理性考量。
(二)應用幾何直觀,引發概念生長。小數意義非常抽象,而圖形表征則是最合適的載體,張老師更是把幾何直觀用到極致。首先,讓學生從三個圖形(長方形、線段、圓形)中選擇一個表示出0.3元,從多元化表征中巧妙利用比較、改造,逐漸構建0.3元的意義。有一個細節特別值得回味,當學生分享多種表征方式后,教師及時拋出:對于第一位同學的作品,可以做怎樣的改造,就更好了。學生提出“把每一段再平均分成3份就好了”,這時張老師沒有評價,而是轉向第一個作品的創作者:這樣改好嗎?你怎樣理解?回答是:這樣就看到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可見,一位小數的意義已然沒了神秘的面紗。然后,張老師又讓學生在已有的圖形上表示出其他的小數,0.2、0.4、0.6、0.7……,一次次地結合圖形表達多個小數的意義。最后,張老師又讓學生在線段圖上表示出0.3米、0.3千克、0.3天及抽象的0.3,進一步理解了小數的意義。整節課,用圖形貫通意義理解,從具體到抽象,幾何直觀價值非凡。
三、由張齊華老師的《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想到的
(一)教學情境的有效性。有效發展的前提是有效參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于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的數學教學情境應該形式上要富有情趣,符合學段年齡特征,內容上要思維含量高、數學味濃。
(二)教師主導收放自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并不是說就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教師的有效引領,學生是不可能自動完成所有學習任務的。“導什么”“怎么導”“導的度有多大”等問題關鍵在于教師要能夠審時度勢,做到放得真心,收得適時。
(三)“個性”與“共性”的差異與統一。對于優秀生也許只有經歷了“披荊斬棘”式地探索之后,才能滿足挑戰的欲望,而對于中下生來說,他們更需要“幫扶”式的探究活動,哪怕是教師給他們鋪好了路、搭好了橋,但只要是他們自己“走”的,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獲得的,就是有價值的,因為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四)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一堂課影響目標達成度的教師因素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預設的到位程度,二是課堂應變的能力。預設時要注意:干擾“生成”的預設越少越好,促進“生成”的預設越充分越好。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特點以及學習心理狀態,在教學的“生成點”上預設多種通道,使教學預設更具靈活性和變通性。當教學中“生成”與“預設”出現矛盾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表達和展示的機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洮縣養正小學,甘肅 定西 730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