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曼
摘 要:一個國家要想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是需要創新來為自身做支撐的,所以我國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創新與創業的重要性,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并對增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有效的對策,促進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對策
引言
教育水平能夠反應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所以在2010年,我國對創新創業型人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也凸顯出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我國高校一直以來都在擴招,這也使得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很多高校畢業生加入了創業的隊伍。
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
很多大學生對創新創業都持有高漲的熱情,但是真正落實到實踐中的學生卻占少數。從相關調查中得知,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占3%,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沒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對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全面的認識使創業停留在想象中。很多高校也沒有意識到創業的重要性,并未開設創新創業指導課,還有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創新創業指導課但是對其并不重視,因此教師授課也僅僅是流于形式,學生在學習中也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并不是真正地置身于創新創業的研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創新創業很難引起重視,這也就使得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很難得以順利地展開。
(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很多高校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可有可無,因此在高校中,創新創業教育被邊緣化,創新創業教育也并未被列入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大綱,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教育,學生手中也沒有相應的教材。很多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列為選修課,這也讓學生從心里就對創新創業課不夠重視。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缺少對學科內容的了解,無法建立起對各個科目之間的聯系。教師也只是利用網絡查閱一些發達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資料,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這樣就使得學生無法將創新創業與實際的實踐結合起來,不能真正地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目的。
二、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
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大學生生活又能夠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既能夠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又能夠促進創新型社會的創建,是一件一舉兩得的舉措。
(一)增強對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
意識決定行動,人在做事的時候,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對事情沒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使得意識限制了行為。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高校首先要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將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工作重點來發展。對于高校來講,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落實到實處,能夠真正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所以在這個方面需要學校做的事情仍然有很多。首先學校應重視創新創業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將創新創業指導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都要認識到創新與創業的重要性,學校加大了重視力度,學生才能重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努力探索,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
(二)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素質決定了教學的質量。所以,高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聘請一些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任教,提高教師的任用門檻,為教師提供實踐的平臺,積累教學經驗。因為只有具有創新思維與能力的教師才能教導出創新型人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現金經驗,結合自身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需求優化教學結構,學校還應定期舉行創新創業教育交流會,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在不斷的學習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三、結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學生具備在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因此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就需要高校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在大學生中深入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在實踐中展現自我完善自我。因此,高校要積極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為大學生在校園中營造創新與創業的良好氛圍,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使更多的人才能夠在社會發展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世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2]楊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0):53-54.
[3]蒙賀偉,李輝,古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1(1):140-143.
[4]周淑琴.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1(12):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