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后續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習畢業的質量,須進行系列的改革。
關鍵詞:基礎護理;課程改革;護理學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內容涉及滿足護理對象生理、心理和治療需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學習外科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是目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課程(考試比重占總內容的25%左右)。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是聯系學校生活進入臨床實踐的橋梁,其教學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后續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畢業實習的質量。為此,我校確定基礎護理學課程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報道如下。
一、 對象與方法
(一) 對象
選擇我校2013級護理專業兩個三年制大專班作為對照組,共300名,全部是女生;將2014級護理專業兩個三年制大專班作為實驗組,共298名,也全部是女生。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其中理論課由同一老師授課,實驗課也由相同的帶教老師上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 方法
在對照組班級按照原來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進行理論課的授課,實驗課是在相關理論課講授完后,再分成9個小組進行實驗練習。實驗練習時先由各組帶教老師示范操作,學生再模擬練習,練習過程中教師給予指導。對2014級護理專業學生的基礎護理學教學實施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方法,主要包括:
1. 修訂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方案
基礎護理學課程的開設時間由三年制專科學生入學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改為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教學時數由168學時改成158學時,其中理論教學78學時,實踐教學80學時。并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安排10~16學時的強化訓練,以確保學生盡快適應臨床。新的教學大綱中將理論與實踐的課時比例修訂到1∶1,從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兩方面進行改革。
2. 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結構和自身特點,注重教、學、做相結合,教學方法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二方面進行改革。
(1) 改革理論教學
課堂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授課手段,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轉變。教學中應大力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增強主人翁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教師從上課講到下課的滿堂灌式角色。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PBL、學生小講課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生從“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也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人際溝通能力的鍛煉。
基礎護理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主。為此,本課程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十分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比如在講臥位的安置、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保護具的使用、無菌操作、導尿術、各種注射法等有操作技能項目時,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課。在示教操作的同時講授理論知識,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種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使操作內容更生動、具體、直觀,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細節,將所學理論知識能盡早轉化為專業實踐能力。
(2) 改革實踐教學
1) 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棄除了傳統的以驗證性為主的簡單易學的實訓項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頭、冷熱療法、口服給藥等,縮短了有些項目的教學課時如鋪床法由之前的6學時減到2學時,增加了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訓項目如高熱病人的護理、模擬危重患者的搶救、患者入病區的初步護理等。
2)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將每個大班級的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組15~16人,固定一名實驗帶教老師,同時在每個小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較好的學生作為小組長,各小組長負責管理3~4名學生。課前小組長主動找帶教老師先學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視頻,要求各學生預先寫出實驗報告。正式上課時帶教老師在小組學生面前再示教一遍,然后學生再練習操作,同時配合老師和小組長指導,保證操作規范、準確。針對有些實踐項目,如口腔護理、各種注射法和靜脈輸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學生一組,分別擔任護士和病人角色,進行真人操作。教師每組進行指導確保學生安全和操作規范。課后,要求每一位學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寫的實驗報告,小組長上交所管理學生的操作錄像。每一項實踐操作都需要進行過關考核,統一考核標準,期末再進行抽查考核。
3) 全天開放實訓中心,實行學生管理制度。學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習課、晚自習的時間來操作練習,增加學生自主練習的機會。這有利于培訓學生的慎獨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部分學生的管理能力。
4) 開展實習前綜合強化訓練 護理專業每個班級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都開設了8-14學時的基礎護理學強化訓練,設計了臨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歲,因患急性重癥肺炎入院。入院時T 39.2 ℃,P 118次/分,R 38次/分,BP 146/100 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雙肺及喉頭有痰鳴音,痰不易咳出。針對該患者,你認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護理問題?采取哪些護理措施?在強化訓練結束后進行操作考核,成績合格者才能進入臨床實習,不合格者則延后實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增強其自信心,從而能更快適應臨床護理。
3. 改革考試評定方法
基礎護理學課程的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兩種,滿分100分制。理論考試評定方式由之前單一的終結性的閉卷考試改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方面。其中過程性評價占40分,包括平時上課的表現(20分)、到課率(5分)、作業+任務完成情況(15分)三部分。過程性評價成績以40%計入期末理論成績中。操作考試成績由平時每項技能考試的平均分與實習前操作抽考成績兩部分構成,每部分各占50%。此外,在操作考試中增加了素質考核的比例,內容包括儀表著裝、學習態度、用物準備情況、與患者的溝通能力、操作后整理及應變能力等,這既豐富了技能考核內容,同時也利于學生護理人文素養的培養。
(三) 評價方法
1. 本研究中,理論考試試題由教務處統一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所有實驗操作考核項目都統一了評分標準。
2. 問卷調查 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學生教學評價問卷,將實驗組護生對改革后教學效果的評價作為主觀評價指標。集中以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實驗組發放問卷298份,收回298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一)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二) 兩組學生操作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
根據表1,得出實驗組的理論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表2得出實驗組的實踐操作成績高于對照組,而在素質考核方面操作前的準備、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以及分析應變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在儀表著裝上,兩者無差別。從實驗組的問卷調查中得知99%的學生認為基礎護理學課程非常重要,應該學好;95%的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94%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培養了好的學習習慣;94%的學生認為團隊合作意識提高;92%的學生認為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95%的學生認為增加了自信心。
三、 討論
我校關于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在教學中改革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方案;改革理論與實踐教學方式,改革考試評定方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與老師的綜合水平。但是,由于一個大班人數較多,約有150人,在運用角色扮演、PBL教學法時,課堂局面必須加強控制,時間分配上老師應嚴格把關,才能使課堂教學按照預先設想保質保量完成。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創新與完善的過程,我們將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經全體老師討論后尋找新的解決辦法,力爭將課程改革更加優化與完善,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實用型護理人才。
作者簡介:譚桂煌,湖南省益陽市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