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順應教學發展需要,人文教育受到廣泛關注。生物作為高中重要學科之一,在科學教育的同時滲入人文精神十分重要。教師要提高滲透人文教育的意識,正確把握課標和教材,有效組織課堂和活動,才能將人文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生物教學;人文教育;滲透
在教育發展歷程中,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教學中都一度只著重于科學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教育。科學教育的蓬勃發展固然可促進科技、經濟的發展,但人類的精神發展跟不上的話必然會導致出現各種問題,道德滑坡、社會責任感缺失、不熱愛生命、自殺犯罪等現象屢有發生。
據此,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教育委員會曾明確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2001年,國家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模式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要培養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的一代新人……這一系列指導意見皆體現在未來的教育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人文精神。由此看出,科學教育要與人文教育并重,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人才教育的內在需要,符合當今教育的發展需求,同時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緊密聯系,可相互促進。
一、 實行高中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此時期,科學教育能使學生開闊眼界、提高智力水平和認知水平。同時人文教育的培養也相當重要,能有效促進其成為積極向上、善于合作、獨立自強的青少年。而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的學科,主要研究人與自然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其中在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知識、科學家頑強創新的研究之旅等方面都囊括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滲透人文教育的極好途徑。融入人文教育的生物課堂將能有效幫助學生了解自己、關愛社會與自然,形成樂于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的品格,在培養科學素養的同時提高人文精神的層次。
根據調查,教師對人文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清楚完善,在高中生命科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行情況不夠,沒有做好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為改變此情形,需要在接下來很長的階段深化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在生物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內容,注重采取有效措施。
二、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 提高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意識
生物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學生都會對生物這門科學有較高興趣,這將是在此學科開展有效的人文教育的優良條件。在“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指導下,教師應該對人文教育有足夠的重視。人文教育也不應只局限在語文、歷史、政治等人文學科當中,在生物等自然學科中同樣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但實際上大多數生物教師對此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滲透人文教育的操作的途徑不夠熟悉,另外當今倡導“素質教育”的氛圍下還始終存在嚴重的應試教育現象,學校過分追求提高學生的分數,生物教師教學任務重從而忽視對學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這些都需要通過充分提高在生物教學人文教育的意識,才有可能采取更多實際有效辦法提高人文教育的深入性。
2. 研讀生物課標,把握正確方向
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闡述了生物課程的理念如下:“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一系列都體現了生物課程要實現教育的平等性和針對性;注重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培養探究創新、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強生物學科的現實意義,從而使學生關心社會生活、與他人良好共處、綜合素質有所提高。
此外,生物課程的三維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其中知識目標著重于提高學生知識積累水平,這是增強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基礎。能力目標著重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的能力,這也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體現。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更著重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層次,樹立正確的觀念和科學的態度。由此可見,生物是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的學科,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究,并努力在課堂中實現,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全面性。
3. 發掘教材內涵,感受人文教育
教材是課程標準內容的體現。以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為例,許多內容與人文教育相得益彰。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資料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中詳細講述了其理論基礎建立、大膽提出以及仍在修正的曲折歷程,是多位科學家通力合作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科研之路的魅力以及不斷追求創新的實驗精神,體會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要勇于求真求實的哲理。在必修二中第二章第二節“科學家的故事”中講述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實驗最終探究出遺傳理論的情節,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為科研奉獻、孜孜不倦的精神并從中得到鼓勵,勤奮投入和懂得堅持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人文素質。在必修三第二章第四節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中介紹艾滋病的病因、發病率、入侵途徑及嚴峻形勢,使學生對此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生命的熱愛和安全意識,培養關愛他人,共享健康的人文情懷。
諸如此類例子在教材中有很多,教材還設置了問題探討、科學家訪談、科技發展之窗、科學史等多個欄目拓展學生的思維,并通過思考、討論、閱讀的環節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科技的魅力、科學家的精神以及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作為教育者需要發掘課本中的人文內涵,利用好教材當中的良好素材和活動,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4. 統籌課堂活動,實現人文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故在課堂中要充分體現人文教育,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知識相并重。為實現此目標,教師除了要認真備課,挖掘教材內容,合乎課程標準外,還要注重課堂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時的動作語言等。endprint
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的功能。在授課前先展示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明確正確的學習方向,將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深入程度。這就需要教師先研讀好課標及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并對此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
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或其他合適情形下“創設情境”,學生針對該情境進行討論,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情況和教學目標進行引導和點評,并在其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這樣做能提高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將生物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會關心社會發展、關愛大自然。
現代教育觀倡導“學教并重,以人為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針對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生可自主學習,或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進行探究活動,也可與教師進行積極的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耐心聆聽學生的想法及細心觀察學生的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啟發學生的思維,營造自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面對膽小羞澀和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要善于鼓勵,面對學生不夠準確的回答和想法不能立刻給予否定,而是要積極引導,使學生收獲豁然開朗的喜悅。總而言之師生要實現良好互動,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行為要體現人文關懷,而學生亦可從課堂的各種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探索能力還有自主學習能力,在老師的關懷下還可感受學習的快樂,得到思維上的啟發,學習態度及為人處世上的良好轉變,這將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另外,還可在習題訓練及課堂小結中滲透重要的人文教育。在習題中進行適當的拓展,例如介紹某些習題涉及的品種介紹、科學史發展、科技應用等背景知識,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科以及自然生物的魅力,潛移默化使學生更熱愛生命,樹立獻身于科學,堅持求真的精神。在課堂小結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形成知識網絡,還可以進行適當升華,使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5. 參與實驗活動,深化人文精神
生物的學習離不開探究實驗,所以在高中生物學習中除了理論課還有相應的實驗課。實驗課需要學生對某一課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協作不夠等原因可能會經歷實驗失敗,學生需重新調整,直至取得實驗的良好效果,這將是鍛煉學生的自主調節能力和親身感受實驗嚴謹性、合作重要性的良好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組織如植物認種、動物標本制作等課外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了解生存規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起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在教育中要積極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素質及品格,培養會做人做事、會求知、會共處的新時代人才。這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積極配合,人文教育才能有卓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華艷輝.中學生物教育滲透人文精神的分析與思考[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3.
作者簡介:
黎永紅,廣東省惠州市惠陽高級中學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