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磊+肖述穩+史倫梅
摘 要:心理問題是影響高職學生身心健康的一大“隱患”,目前在部分高職生中表現較為明顯,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就業,怎樣引導學生建立正常的心理調節機制是當前高等院校教育的緊迫課題。本文對高職生的心理不健全特點及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德育教育是構建正常心理機制的切入點。
關鍵詞:心理構成;心理障礙;德育教育;思想素質
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青年。而德育應居首位。教育的重要作用應是培養一批心理健康和有事業心的學生。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用型人才將成為整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培養一代有正常的主觀內心世界和健康的精神面貌的接班人,就需要研究高職生的非正常心態,它是相對正常心態加以區別的,和生理上的健康一樣,世上難以有完全不生病和心理上完全健康的人。因而研究高職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理想與現實、情感與情緒等諸多方面的挫折和失敗、矛盾和困難等心理沖突所引起的悲觀、失望、焦慮、自卑、頹廢、消沉、偏激等心理失衡狀態,將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通常,在教育學生時,多從政治思想、品質作風上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過失往往是指責多于幫助、懲罰多于鼓勵,容易圍繞著事物的本身進行批評處罰,使一些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形成一種特殊的心態。感到自尊心受到損傷,受到歧視,從而產生惱恨心理,因而常存有戒心和對立情緒。即使教師苦口婆心,方法正確,也常常是以沉默、回避、否認或無禮頂撞等方式來相待,而教師很少從心理狀態來分析學生、引導學生擺脫心理障礙及困境、幫助學生解除心理負擔,從逆境中解脫出來,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達到育人的目的。因而有必要從心理因素的角度入手來進行德育工作,它將是一種有力的教育方式。
一、 高職生不正常心理探源
當今高職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多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上,追求個人價值是以獲取為基礎的,而不是體現在對社會所作貢獻的大小。他們中有的受家庭寵愛,性格多驕縱任性;有的是因家庭環境等不利因素而缺乏溫暖,他們的心理多內向,或因悲觀失望而自卑,顯得信心不足,自暴自棄;有的受大環境影響,不知他人對自己的尊重、理解,而對他人卻很少考慮尊重和理解,對學校里的規章制度紀律很少重視,把個人意志凌駕在公共道德之上,甚至視敢于違紀為“英雄氣概”;有的視奉獻精神、助人為樂,埋頭苦干,腳踏實地為“傻帽”。在學習上不求進取、精神空虛、無所作為,以致在心理上失去平衡,遭受到挫折和失敗。這里有主觀和客觀的因素。
從主觀內因上分析,多對自我價值估價過高,以致目標難以實現,對理想和前途感到迷茫,形成憂慮心態?;蜻^低估價自己,情緒不暢,畏縮不前,同樣會陷入困境,他們多是在寵愛中成長起來的,缺乏刻苦的精神,經不起批評,受不得委屈。順境時忘乎所以,逆境時垂頭喪氣,或麻木不仁固執任性,紀律觀念淡薄,缺乏集體主義精神。
而客觀外在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屬于無法逃避的天災人禍,如家庭和個人的不幸。社會因素如人際關系(包含師生關系)緊張、或得不到重視和理解,追求刺激,消磨意志,對自己對他人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不顧后果和影響,出現心理失衡和心理變態現象。
二、 高職生對待挫折的耐受力及其心理反應
因學生中的差異有所不同。有的性格堅強,能承受嚴重的打擊;有的稍遇挫折則意志消沉頹廢、一蹶不振;有的能忍受嚴重的挫折卻不能忍受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所謂的耐受力是指遭遇到挫折時,善于擺脫困境而避免心理失常的能力,亦即能經受打擊的能力。有的常遇到挫折,在同逆境斗爭中不斷提高應付的能力和技巧,即飽經風霜,具有修養的人。另一類是溫室花朵,少有挫折,當稍有挫折時則難以排解心理沖突,不善于自我解脫,或放縱自流,或追求刺激、精神頹廢,或疏遠人群,或激化矛盾、缺乏理智。
三、 高職生對待挫折的防御心理分析
一種是積極防御心理,取決于人的心理素質及品格,他們善于總結失敗的經驗,從中吸取教訓,面對現實,他們敢于面對失敗,正視挫折而放得下,或揚長避短以彌補缺陷,或采取競爭機制,奮發向上,取得成績,對未來充滿信心且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
另一種人則是消極防御,把希望寄托于改變環境或回避現實,有的自暴自棄,有的采取壓抑方式卻于心不甘,難以理智的解決內心沖突;有的麻木不仁,有的毀之泄憤轉移情緒,更有甚者會變本加厲,以硬碰硬的對抗心理來激化矛盾,陷入更大的沖突之中。
四、 德育教育在克服學生心理障礙和挫折的積極作用
教師要幫助學生能客觀地看待問題,樹立信心。對矛盾和困難應采取藐視態度,在行動中取積極態度,啟發對挫折的預見性,做好積極戰勝挫折的精神準備,從心理素質上要求學生對挫折要提高耐受力,或退一步求海闊天空,人生的坎坷是所有成才者的寶貴動力。鼓勵學生做一個有切實理想、有堅定信念、有科學世界觀的青年。對待挫折的承受力與人的思想境界有關,幫助他們提高自控力,對待矛盾和困難,具體的做法應與德育教育密切聯系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強化思想教育,全面提高高職生的思想文化素質
青年一代文化思想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們整個民族的興衰,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的成敗,關系到社會長治久安。因此,我們要全面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組織他們學習中國的近代史,樹立民族自信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確定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道德規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作貢獻。如我們可采取開展書評、影評、社評及觀念的辯論或舉辦講座、演講活動來進行整體教育。既針對各種不良現象,又不刺傷當事人的自尊心,來增強學生的辨別力,凈化其心靈,通過提高精神境界,開闊視野,引導他們思索人生的哲理。使他們認識到國家與民族的興亡是與每個人的素質緊密相連的。再比如舉辦列強侵華史的各種影展和海報展,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這些活動方式,既團結了全班同學,又增加了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感情,從而起到言教所不能及的效果。endprint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評先進、樹典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要求進步,樹立良好的學風
任何品德不良的學生都會有閃光點,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是很重要的,抓住他們心靈之光,點燃他們的星星之火。高職生自尊心很強,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內心都有爭當第一的想法,只要我們大力表彰先進,樹立典型人物的威信,讓正氣樹立起來,壓倒歪風邪氣,那么我們的學校就能形成較好的校園環境,促使每個同學積極要求進步,改正不良傾向。要做到及時發現閃光點就要與學生有來往,使他們感到一種溫暖的師生關系,認為老師是可信賴的,有智慧的長者或者朋友,使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知音、知己、知心人。轉變一個心靈受到污染的學生,必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經歷認識、醒悟、轉變、反復、穩定的幾個階段,培養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或復雜的心理狀態中的適應能力,讓他們明白一個真理:讓自己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自己。
3. 繁榮校園文化,開辟第二課堂和文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強大的自信心
當代高職生思想奔放,精力旺盛,單調的書本知識已吸引不了他們,加上課余時間多,很容易出問題,我們針對他們的興趣特長,開辟第二課堂,成立多種形式的興趣小組,比如無線電小組、信息化學習小組、樂器社、柔道隊、舞蹈團等等。定期開展活動,這樣既能打發過多的業余時間,也能使他們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高職生處于特殊年齡階段,他們年輕好動,處在青春發育期,思想還不成熟,自制力也不強,很容易沖動,我們要正確引導,針對他們的興趣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比如卡拉OK賽、時裝表演、演講會、文學講座、辯論賽以及各種體育比賽等等,在這些活動里面,注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讓他們從這些活動中,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
更為重要的是在不斷學習興趣愛好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成就感可以使其心理保持優勢感,當達到一定水平,甚至能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和良性的心理循環,從而能有效的彌補其在遇人遇事當中產生的挫敗感,最終能扭轉學生焦慮、自卑、恐懼、孤獨等心態,從而建立起開朗的性格。
4. 要大力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激勵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和奉獻精神
集體主義思想是我國長期提倡和發揚的傳統美德,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是一個國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當代高職生是祖國的未來,更應該具有這種精神。當前由團中央推出的“青年志愿者行動”,就是對青年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好手段,我們要大力提倡和發揚,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做起,人人都去關心同學、關心社會,為貧困者、為老弱病殘者、為所有需要幫助和關心的人伸出溫暖的手,獻出一份愛心,使我們的學校變成和睦的集體,使我們的社會變成溫暖的大家庭。
5. 要大力開展法制教育
當代高職生年輕、思想不成熟,很容易愛到社會上一些不良傾向的影響,在當今商品經濟形勢下,更容易受金錢的誘惑,走上邪路,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要從各種渠道宣傳法律知識,在學校里,廣播、黑板報、宣傳欄是宣傳法律知識的最好工具,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法,并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要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培養理智感,鍛煉克制自己的能力,在重大的是非問題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還要教育學生懂得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反對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
唐代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即教師應是傳播文化的人,更是解心理之惑、指點迷津的人。要培養具有高尚情操的青年一代,面對多樣化、復雜化的思想教育工作,運用心理學來達到育人的目的,已是勢在必行的科學之舉。
那么,在深度理解了高職生心理特點的前提下,抓好當前高職生的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新形勢下,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我們既要堅持嚴格要求的原則又要熱情關懷,充分認識學生、理解學生,正確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華山,程剛.《高等教育心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李存君.《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風,2016(13).
[3]李自維.《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證研究》[J].學理論,2012(22)
作者簡介:
鎮磊,肖述穩,史倫梅,湖北省荊州市荊州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