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視覺藝術設計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美化生活的同時也對審美產生影響。本文從當代視覺藝術的設計、鑒賞、傳播及審美等方面進行論述,使人們深層次地理解作品,提升視覺藝術設計作品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審美,有助于提高社會風尚和時代審美氣息。
關鍵詞:視覺藝術設計 審美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246-0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和數據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視覺藝術形式及產品不斷充斥著生活,人們更多地認識美、感知美、識別美。到了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視覺藝術概念,視覺藝術涵蓋的范圍有繪畫、傳播和設計藝術、建筑和環境藝術、民間藝術等。可見,視覺藝術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藝術家們不斷嘗試著尋找新的視覺體驗,使藝術設計形式符合現代生活。
1 視覺藝術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視覺藝術是指視覺可以直接感知的一切藝術形式或藝術現象。它包含材料、色彩、造型、空間、工藝、影像等,視覺藝術審美指在欣賞和體驗設計作品或藝術現象時構建個人的欣賞視角、美的信念和價值判斷等。視覺藝術設計在我們的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等方面都有體現。它具有雙重性質。首先,從美感的角度來表現設計主體的特征、性質、功用以及價值。其次,視覺藝術也可從設計主體當中獨立而出,顯示出自己的審美價值。視覺藝術具有物質的和精神的雙重審美,設計師在創造某種使用功能時更重要的是賦予其以人類情感和生命,來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
視覺藝術設計的時代性也同時影射我們的時代風貌。當代的視覺藝術設計注重使用功能,適合目的用途而淡漠了人的精神需要。如崇尚簡約的幾何形式,排斥有機形,而未能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消除設計上的裝飾,實際上是失去了表現人類情感的一個重要形式,它并非出于對人的關懷,而是對機械大生產的關心;反對歷史式樣而忽視了人類文化的連續性;追求形象純化、風格統一而未能考慮到文化的民族性、差異性,更忽視了人的個性和多樣性。因而我們說當下的視覺藝術設計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了。
2 當代視覺藝術設計審美的弱化
視覺藝術設計與全球經濟發展緊密相聯,科技的超速發展,視覺藝術設計產品更新的速度就很快,產品豐富多樣,每一個人都想緊跟時代步伐,關注點視角擴大,信息繁多復雜。對審美的感知和判斷性就顯現得不夠清晰。加之影像技術的繁榮發展,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媒介,視覺感受不僅是用以感知外在世界的知覺,更是賴以建構并判斷事物或現象的重要手段,這樣,我們所處的社會中生活經驗會轉換為一種視覺文化進而上升為一種視覺審美。缺乏對視覺藝術設計的審美判斷,就會過度追求新奇、刺激的設計產品,會有模仿、抄襲等產品出現。同時,作品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作品被使用就產生了物與人之間的關系,物影響人同時人也不斷地改進物的形式以更加符合人的審美和習慣。這個過程中物的審美品質的弱化直接影響人的審美判斷。
視覺藝術的民族審美化正在弱化,歷史的演進過程,不斷變化,也不斷充實新的事物。殷周銅器勁建樸實、戰國銅器生動流利、六朝風格瀟灑輕松、唐代風格飽滿活潑。然而,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又貫穿著一個共同的發展的民族特性。這種民族形式,不是照搬幾個民族紋樣就算民族形式了,雖然內容的發生先于形式,然而新的內容,總要有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因此,新的民族形式,不是用舊的東西來代替,也不可能為舊的東西所代替。但民族形式又不是在短時間就可以獲得的,它是在民族自強、科技進步、勇于實踐、不刻意、不矯飾等前提下自然產生的,受到人們的喜愛,能反映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生活的審美意識。所以民族形式的形成,既要繼承又要創新地發展,創新發展是在繼承之上的向前發展。
3 視覺藝術設計審美的幾點思考
視覺藝術設計審美的思考有很多方面,本文僅從視覺藝術設計創新、視覺藝術設計多元化的意義及責任感方面思考論述。
關于視覺藝術設計創新的思考,目前視覺藝術的創新存在著對舊的事物有濃厚的情感因素和對經典的造型美感的依戀,新的事物又無法深刻地表現被人們接受,這一點不只在國內有這種情況,在國外同樣是如此。縱觀世界和歷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段歷史都想找出自己獨特的存在特點和惹人喜愛的藝術作品的出現。試想為什么有些國家的視覺藝術是令人向往擁有的呢?材料、美感、使用的功能性、工藝技術、舒適性等,如何宜人呢?比例、大小、質感、角度、空間、視感、聽感、觸感、味覺感、距離感等方面符合我們生活中的物質與精神需要。綜上,創新就是要基于這些優良的品質之上繼續向前,也就是在研讀國內外的視覺藝術設計作品時不局限于經典作品,應廣開思路,把視覺審視重點放在社會生活中,真正體會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物質需要和精神審美,鼓勵通過觀察實驗、探索和解釋各種思想情感,尊重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傳統。
視覺藝術設計的多元化的思考,藝術家在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的技能之后,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對知識進行考量應用。作為藝術主體的藝術家,審美感受能力、創造性的想象、豐富的情感和嫻熟的藝術表現技巧是藝術家的主要內涵。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藝術家的基本素質。對人生的正確態度、對人類命運的巨大責任感是藝術家的主要道德品格。忠實人們的需要,熟悉人們的喜愛,挖掘真正反映民族精神內涵的元素。
4 視覺藝術設計的審美傳播
民族視覺藝術設計的傳播,大家都想從遺產的形式里去追求民族形式,所謂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形式。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民族發展的自身特點,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特征。今天創作中所需要的形式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將視覺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相連,注重探索發現、表達方式、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的理解與傳播,使人們深層次地理解作品,并把作品傳達的精神內化到自身的品質中,這樣視覺設計的審美效應才能有所體現。通過視覺藝術設計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加強體驗的實踐環節,豐富感受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富有創意的心靈和深邃智慧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視覺藝術設計應有較高的審美意識,只有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引領人們去欣賞美的事物。中外視覺藝術設計歷史久遠,內容豐富,縱觀它的發展,如裝飾藝術由盛入衰,由奢華繁復到簡約流暢,都體現一個度的問題,也就是視覺藝術設計的邊界感,過度的裝飾一定帶來浮華的風尚,過度的簡約必將影響人類豐富情感的表達,所以視覺藝術設計應在合理的范圍內張弛有度,既要求科學嚴謹的實用功能,又有反映時代風貌的思想情感,還有為社會發展、民族繁榮的責任心。視覺上的美感是藝術創作的前提,同時又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視覺藝術設計應提供適合各年齡、身體、心智的藝術創作作品,給藝術接受者提供充滿情感與蓬勃精神的藝術,供人們自由選擇,供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需求,最終達到審美的愉悅。
參考文獻
[1] 劉京濤.數字化視覺藝術設計工程中的美學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2] 楊永波.論視覺藝術設計的審美理解[J].美術大觀,2013(3):119.
[3] 夏緣緣.視覺設計基礎課程的發展、演進與重構[D].天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