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學生學習動機低、焦慮感明顯以及缺乏自信心等原因,學生的詞匯學習效率始終難以提高。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情感過濾學說能幫助學生盡量克服這些缺點,打破情感障礙,更好地達到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感過濾假說;情感因素;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陳懿(1980.08.09-),女,湖北黃岡人,桂林醫學院大學外語部,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2016年桂林醫學院教學研究一般課題《基于情感過濾說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的改革與實踐 》。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等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詞匯是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英語學習中,無論是聽說讀寫哪個方面的提高,都離不開詞匯這個基石。要想學好英語,首先要學好詞匯。然而,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詞匯學習現狀仍然十分嚴峻。
一、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
1.教師詞匯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趣味性。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學生聽說讀寫譯技巧的提高。雖然教師也會在課堂中進行詞匯教學,甚至花大量的時間在詞匯講解上。但也僅限于詞匯的講解,即是將詞匯一一列出,根據詞性和詞義各自給出相應的例句,然后逐一解釋造句。有些教師會在此基礎稍微擴展一些,比如增加一些近義詞反義詞或者詞根詞綴的講解。但總體來說,整個講授的過程仍然是教師講解并提問,學生聽課并記錄的至上而下的灌輸,學生在整個詞匯學習的過程中都是在被動接受。
2.學生對詞匯含義缺乏理解,不能靈活運用。即便是學習主動性高的學生,在積極接受海量詞匯知識點后,真正能將這些詞匯正確使用的也少之又少。學生對于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理解不夠透徹,對詞匯的用法更是一知半解,不能靈活運用。在實際的寫作和口語練習中,他們曾經自以為掌握的詞匯會突然缺席或者被濫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未能真正使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Krashen的情感過濾說
“情感過濾”概念最早由Dttlay和Burr在1977年提出。在此基礎上,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教授在1985年將其發展成為情感過濾假說,認為“情感過濾是阻止語言習得者完全吸收所獲得的可理解輸入的一種心理障礙”。Krashen認為情感因素包括:動機(Motivation)、焦慮(Anxiety)、自信心(Self-confidence)、移情(Empathy)等。這些情感因素在學習者的二語習得過程中就像一個過濾器,這個過濾器可以加速或者阻礙語言的習得。當學習者對于第二語言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對于掌握這門語言十分自信,學習焦慮感也會同時降低,語言的輸入就會更加順暢;當學習者學習動機低,自信心缺乏,焦慮感強烈時,語言的輸入就會被關在過濾器之外,不能被學習者吸收和消化,從而影響了語言輸入的有效性。項茂英指出:“情感因素對語言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為解決情感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果。”
1.學習動機。語言學家Jeremy Harmer給動機確定的含義是“動機是鼓勵某人實現某種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如果僅憑一些壓力如應試、家長要求等外部推動力來進行語言學習,語言學習通常會變得被動而難以持久。進入大學階段,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都是通過四六級考試,這種學習動力更多的是一種外部推動力。而真正能促使學生積極快樂學習的是內部驅動力。只有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英語,將英語學習熱情轉化為內部推動力,才能更好的將語言知識內化,真正掌握和運用英語語言。
2.焦慮感。焦慮感是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產生的一種焦躁、擔心和難以集中精神學習的情緒障礙。在進行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或記單詞效果差、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在用目標語進行言語溝通時,出現表意不清鬧出笑話,這些大大小小的困難都會在無形之中讓學習者產生焦慮感,從而挫傷其學習積極性。
3.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種反應學習者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達到學習目標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一種積極有效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認同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動學習者堅定不移的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強大內在驅動力。自信心強的學生往往學習動機強、焦慮感低、學習語言的參與度高,語言輸入的效率也相應較高。這些因素互相作用,互相推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4.移情。美國心理學家霍夫曼認為,移情是“個體對他人所處清凈的適應性感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少不了與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互動和溝通。那么,在學習者語言能力弱,頻繁出錯的情況下,教師和其他學習者應予以移情。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對方的思想和主觀感受,并適時給予對方適當的回應和幫助。恰當的移情能讓學習者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和被鼓舞,從而減少語言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的過程的障礙,提高語言輸入的有效性。
三、情感過濾學說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者而言,詞匯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習得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中心任務。在母語的環境下,學生已經習得了第一語言——母語。學生習慣用母語的思維模式來學習第二語言。他們對單詞的認識過程都是先了解單詞所對應的中文含義,將這些中文語言符號——對應到相應的英文單詞。每次記單詞時,學生將這些單詞的形式和對應的中文語言符號對號入座。學生學到的只是語言的形式,而非語言的意義,更談不上語言的使用與交際。
因此,需要運用情感過濾假說來指導英語詞匯學習,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詞匯輸入。
(1)思維導圖記憶法。思維導圖最早是由“世界記憶力之父”之稱的托尼 柏贊提出的。“它是指同時運用大腦皮層的所有智能,包括詞匯、圖像、數字、邏輯、韻律、顏色和空間感知等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理論等,把人腦中的隱形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人們思考、交流、表達。” 思維導圖記憶法運用在詞匯學習中,通過利用圖像記憶和自由發散聯想,比如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聯想、單詞的“本意”和“延伸意”的聯想、同種事物相關詞匯的聯想、詞根詞綴的發散聯想等,將看似不相關的詞匯聯系到一起。思維導圖記憶法,通過一種游戲方式,可幫助學生充分調動右腦和學習積極性,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幫助學生更高效的記憶和學習單詞。
(2)注重單詞背后的意義延展。一方面,探索單詞的“本意”和“延伸意”,讓學生對單詞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進行理解記憶而非機械式背誦記憶,改變學生一個英文單詞對應一個中文語言符號的母語思維模式,并且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下正確的選擇和使用單詞。另一方面,通過挖掘單詞背后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學習單詞。很多單詞背后都會有相關的文化背景或者一些有趣的故事。結合文化背景知識來學習單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不知不覺掌握詞語。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單詞的理解。
(3)視頻和歌曲的輔助。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將學習詞匯跟視頻和歌曲結合到一起。設計出與單詞緊密相關的視頻和歌曲的內容,在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讓他們記住單詞和學會使用這些單詞。
2.幫助學生降低焦慮感和建立自信心。學生的焦慮感多來自于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心和外來評價的不友好。作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重視師生情感的交流,學會移情。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體會學生的情緒感受和心理需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針對這些心理變化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多以贊美、鼓勵和包容的態度對焦慮感強的學生,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種充滿尊重、平等、關愛的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良好的情感體驗,可以重塑學生的學習動機,降低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感;焦慮感的降低則可以幫助打開阻礙英語的屏障,進行有效地語言輸入;同時,有效語言輸入帶來的成就感能幫助學生重拾自信,達到一個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在語言教學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今天,廣大外語教師在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同時,對于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出的學習動機不足、焦慮感、自信心嚴重缺乏等消極的情感態度,還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為充分發揮情感因素在詞匯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綜合使用多種詞匯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進行詞匯學習。同時,教師應盡量融洽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為學生建立一個平等溫暖和諧的學習環境,降低學生進行詞匯學習的畏難情緒,建立自信心,為學生的英語學習穩固詞匯這個基石。
參考文獻:
[1]Krahs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2]項茂英.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3).
[3]Ha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91.
[4]裴光鋼.思維導圖和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7(2).
[5]李遼.青少年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