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以降,作為蘭州四大書院之一的求古書院隨著國內形勢的變化及清廷新政時期教育政策的調整經歷了從“書院”改為“學堂”、變革教學內容等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既是位于西北邊陲地區的甘肅對于晚清政府應對時變的政策所作的積極響應,也是甘肅近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求古書院;清末新政;速成師范學堂;初級師范學堂;近代化
書院教育作為中國傳統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從唐中業興起到晚清新政時期改“書院”為“學堂”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作為甘肅省立書院的“求古書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逐漸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庸,體現了同一時期書院教育發展的弊端。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日益升溫對書院教育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點,書院教育的研究對于我們了解中國教育體系的演變與轉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近代以來清政府面臨的內外局勢為背景,以求古書院為切入點分析甘肅省傳統教育的近代轉化。
一、 “求古書院”
明景泰間(1450~1456年),著名理學家段堅在蘭州東關段家臺(今中心廣場西口)聚徒講學,學成者頗多。段堅講學之地因此被稱為容思書院,是見于史料甘肅最早的書院。清朝各省的府州縣亦多設有書院,時譚鐘麟任陜甘總督,目睹甘肅“邊遠貧瘠,屯軍歲餉數百萬皆仰給他省,又以久遭兵燹士多失學”,光緒八年(1882年)陸廷黻任甘肅學政,出巡至平涼、慶陽、寧夏、固原等地,案臨考試,發現考生試卷上八股文淺薄,試帖詩多未葉韻,回到蘭州后,與陜甘總督譚鐘麟商議并于次年創建求古書院(舊址在今蘭州市城關區貢元巷區文教局及其毗鄰的蘭州市少年宮東樓)。求古書院與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立的蘭山書院是為當時甘肅省(1929年以前的甘肅省包括今天的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在政區上為一個整體)屬書院。
二、 “求古書院”發展中滋生的弊端
清代求古書院與同一時期的其他書院一樣作為科舉考試的附庸而存在,書院與科舉合拍的考試內容將其完全納入科舉軌道。求古書院每月都要進行“官課”和“堂課”,安排在上旬每月一次的“官課”,由地方高級官吏總督、學政等親自主考。由書院自己主考的“堂課”安排在下旬,相隔十天,求古書院在初九、十九、二十九進行考試,都有定例。求古書院的官課屬于隨意命題,中旬堂課解經一篇,試帖一首,下旬賦一篇,試帖一首,遇鄉試年份解經改為經文,賦改為策問兩道。書院學生以自學為主,輔以山長講經,由于此時的書院已經完全納入科舉的軌道,因此學生大多研讀參加科舉所需要的“四書”“五經”大清律、史書等,以期借此步入仕途。
而且學生的自習方法都規定得死板而機械,如書院在書院條規規定:“在院肄業諸生,每日晨起寫大小楷二三百字,上午讀《四書》一板(頁),五十過;《五經》一板,五十過,下午讀《時文》一篇,四十過;詩一首,四十過,燈下或看書、抄摘,或作試帖不拘。遇到鄉試年份更要把學習重點放在試帖、策問、經文、詩賦等應試項目上。”
長此以往,求古書院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亦積弊成習,正如《中國書院制度》中所言:“教者失其所以為教,學者失其所以為學,有心人惄焉憂之,語其通病約有數端:一曰山長充數不問品學也,一曰士風浮夸動滋事端也……雖朝廷一再通諭告誡,然積重難返,亦視同具文。間有一二有司,欲力圖振作,蓋亦難矣”,可視為同一時期書院的通病。除此之外,清王朝為了加強對書院的控制,在經濟上采取了由官府直接撥款或由官府經理書院經費的辦法,掌控書院的經濟自主權,不斷增加書院對官府的依賴性。
1893年,學政蔡金臺請變通甘肅各學校教育內容,裁汰冗員,以適應變化的形式。陜甘總督陶模又于1896年在向清政府的奏稿中強調“科舉縱不能廢,而無用之詩賦宜裁;科學縱不能精,而固有之算術宜習”,并決定在蘭山、求古兩書院增加算學一科,以“應時機而開風氣”。
但一般頑固守舊勢力,一聞書院增加數學,則“群起而阻撓之”,認為蘭山書院“以制藝為主”,求古書院“以詩賦為重”,不宜開設數學,違反固有旨意。致使一般士子“不愿肄業蘭山、求古兩書院”。地方長官“亦聽其自然”,于是增設數學之舉終成泡影。
在激烈的社會變革面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變革傳統的教育制度,培養向西方學習的新式人才方能挽頹局,圖振興。而求古書院在這一過程中做出的一系列調整,既是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又是甘肅教育近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 “求古書院”新形勢下的變革
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和書院教育本身的弊端,變革傳統書院教育的呼聲愈來愈多。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以及由此而招致的八國聯軍大舉入侵,《辛丑條約》簽訂后的清政府內憂外患,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改革,清政府迫于輿論與列強的壓力宣布實行以教育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新政”,以挽救晚清政府統治危機。1901年清廷諭令各省創辦大學堂,府及直隸州設立中學堂,各縣(州)設小學堂。以后各府廳州縣相繼設立了中學堂、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等。
1904年清廷又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形成了從蒙養院、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到通儒院的普通教育體系,同時還開辦以師范與實業教育為主的職業教育。在興辦學堂的過程中甘肅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1901年為了支付巨額的“庚子賠款”,清政府給甘肅分攤了每年30萬兩的白銀。如何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發展新式教育便成了當時的關鍵問題。
此前維新變法之際康有為在其《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中指出:“各省及府州縣,咸有書院多者十數所,少者一二所,其民間也有公立書院、義學……皆有師生,皆有經費惜所課皆八股、試貼之業,所延多庸陋之師……莫若因省府州縣鄉邑,公私現有之書院、義學、社學、學塾,皆改為中西兼學之學校”。這樣便可以解決創辦學堂的經費問題,對于甘肅亦多有借鑒意義。所以甘肅的各個書院并不是一律關閉停辦,而是采取改辦、改設的方式逐步廢棄的,求古書院正是在此基礎上直接改為“速成師范學堂”。endprint
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不禁讓國人想起之前一樣慘敗的甲午戰爭,日本先后戰勝兩大帝國,被視為立憲之于帝制的勝利,舉國上下要求模仿日本向西方學習實行立憲的呼聲愈來愈烈,列強亦要求清政府實行改革。
及至1906年,清政府迫于內外壓力正式宣布預備立憲,大力提倡政法和師范教育,鼓勵甘肅學生遠赴日本求學,而赴日本高等師范留學,先入師范預科學習兩年,再入本科三年,五年后則有合格師資可用。但往返約需六年,緩不濟急,只得模仿日本速成師范之制,由新任總督升允決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求古書院改設為速成師范學堂。
速成師范學堂學制為一年,開設經學、史學、算術、英文、修身、倫理等十一門課程,其中有的課程設而未開,有些課程雖然開設但由于師資困難和學生的偏好以及出身關系科舉氣氛仍然很濃厚,許多方面只能沿襲舊儒學的套路,甚至學堂內部也帶有濃厚的封建等級習氣:速成師范每期按定額,有學生60名,13名教職員的編制,此外還設有聽事、茶房、打掃夫、齋夫、伙夫、馬夫、轎夫等各個工種的夫役,負責服侍學堂的教職員和學生,可見直接由書院轉變而來的速成師范學堂在其人員編制方面仍然留有舊式書院教育的積習。
由于在奏定和欽定學堂章程對于培養初、高等小學師資的師范教育機關的設置中,除了師范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之外并沒有速成師范學堂這一名稱,為了統一師范學堂的體制規范,1908年決計將速成師范學堂改為初級師范學堂。
初級師范學堂是一所五年制的正規師范學堂,所修課程分修身、讀經、講經、歷史、地理、算學、博物、體操等12門。但此時學堂的“西學”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也多是濫竽充數,以博物為例,教師在講植物提到甘肅各地所最常見的枸杞時,只是根據《爾雅》《說文》《揚子法言》《經典詩文》的訓詁加以詮釋,卻不提一般的形態特征及其性能,更談不上栽培等問題了。
而且和其他新學堂一樣面臨著合格的“西學”教習不足的問題,即使一些有志之士愿意以較優厚的待遇聘請西學教習,也難能在短期內改變這種困境,可見改制后的師范學堂在發展過程中,教學條件很不完善,師范教育很不規范,但他們培養的學生仍然將接受的近代教育的點滴知識帶到了社會底層,還是具有開創性的業績。
四、 結語
近代以降,清廷內憂外患的局勢使國內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同時國外亦希望清政府能夠通過改革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維持清廷的統治,以便長期為他們在中國的利益服務,這也是以教育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清末新政展開的客觀條件。
同時,傳統的書院在承載并傳播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方面的優越性隨著其自身長期以來滋生的弊端及外國列強的侵入而日益轉變為其局限性,因此革新書院教育成為眾望所歸。清廷在由“書院”到“學堂”的過程中為各省提供了各種章程、法令依據,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浪潮之下,甘肅求古書院實現由傳統“書院”向近代“學堂”的轉變,是對清廷諭令的積極回應也是其克服內部積弊的必然選擇。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求古書院作為甘肅省立書院于1906年才實現這一轉變,比清廷宣布實行新政提倡教育改革晚了五年,可見居于西北內陸地區的甘肅在改變傳統教育體制方面仍然具有滯后性。
雖然經由求古書院直接改制而來的學堂教學內容仍以培養傳統忠孝觀念為主,教學方法也應接受西學的師資力量薄弱而鮮有創新,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不僅僅是求古書院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面臨的困境,而是傳統“書院”改近代“學堂”這一大趨勢中新式教育所面臨的共性。而求古書院先后改制為“速成師范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著重培養師資力量,這也是保證新政能夠順利推行的有力措施,是符合甘肅教育近代化發展潮流的,無疑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傳燧.行走于傳統與現代之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
[2]譚鐘麟.譚文勤公奏稿(第20卷)[M].1911:7.
[3]鄧明.歷史上蘭州的四大書院[A].甘肅文史資料選集,第44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9.
[4]蔣制心,張嘉馥.淺談清代蘭州的書院[J].蘭州學刊,1981(1):88-90+81.
[5]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M].上海:中華書局,1934:222.
[6]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大事記(第二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201.
[7]甘青寧史略正編(卷25)[M].第37頁.
[8]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教育志(第59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28.
[9]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大事記[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第204.
[10]謝遐齡.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393.
[11]劉用.清末甘肅師范教育概況[A].甘肅文史資料文庫(第4卷,第8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98.
作者簡介:李淑荷,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endprint